中国科协主席万钢专访:与全球分享工程科技“中国方案”和“上海经验”

发布日期: 2025.10.19

凝聚绿色共识,构建协同网络

记者:本周,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科协如何推动全球工程界凝聚共识,将“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从愿景转化为系统性行动?

万钢: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人类面临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粮食安全、数字鸿沟等全球性挑战,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也滞后于预期。这些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工程科技界展现出更强的担当,采取更有力的行动。

要把“工程塑造绿色未来”这一美好愿景转变为系统性的实际行动,离不开全球工程界凝聚共识、携手合作。丁薛祥副总理提出的“四点建议”,为全球工程绿色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

中国科协借助大会这个重要平台凝聚绿色共识,构建协同网络,让伙伴关系从“倡议”走向“实效”。例如,我们和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共同发起了“非洲工程能力计划”项目,这个项目以“人工智能+各工程专业”为特色,已被纳入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十年”框架。我们将在工程人才培养、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推动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在非洲的实现。秉承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同球共济精神,探索“授人以渔”的开放合作模式,这正是全球伙伴关系精神的生动体现。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我们还积极引导全球工程资源向绿色能源、韧性城市等关键领域集中,打造“示范样本”。就像巴基斯坦的“三峡工程”卡洛特水电站项目,以中国标准和技术为支撑,不仅能为500万民众提供清洁电力,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碳390多万吨,同时创造了数千个就业机会。

此次大会发布的《上海宣言——主动作为:工程塑造绿色未来》向全球发出了共建人类美好未来的最强音:呼吁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工程组织、科技与产业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深度协作,倾注工程之力,加速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未来契约》《数字契约》,让工程科技这一关键驱动力破解发展困局,释放全球增长新动能。

国外工程师对中国工程赞不绝口

记者:中国工程科技界将如何以本次大会为契机,加强前沿攻关,共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科技方案?

万钢: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国正在从“跟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而在工程科技领域,中国的脚步要快得多,我们已经是一个令全球瞩目的工程科技大国。此次大会上,当我与许多国外工程师交流时,他们对中国不断刷新的各种工程“奇迹”都赞不绝口。

中国工程科技不仅有创新的高度,更充满了人文的温度。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示范工程,每年可减少北京地区燃煤消耗约900万吨。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道路上来来往往的“绿牌车”越来越多。在临港新片区,全国首条全地下智慧综合管廊将电力、通信、供水、污水等管线集中收纳,不仅避免了“马路拉链”现象,还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线运行状态,实现故障精准定位和快速维修。

面向未来,工程科技的不断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动力。《上海宣言》提出,要以负责任的态度不断突破技术前沿,推动数字、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加速驱动社会跃迁。此次大会,我们设置了工程科技前沿、绿色工程发展、工程能力建设3个主论坛议题,并围绕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信息通信、韧性城市举办4个平行论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全球工程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新思路。

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举行。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解决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开放科学和国际合作是加速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构建一个“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是破解难题的关键。中国将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全球提供工程科技的“中国方案”。

工作坊彰显上海工程科技力量

记者:本次大会设置了7个工程能力工作坊,从海、陆、空、地维度呈现上海在绿色与智能工程领域的创新实践。这些工作坊有什么特色?如何与全球分享中国工程科技成果?

万钢:大会前和会议中,我走访了这些工作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工程师们对于自身工程能力的自信。他们敢于挑战世界级工程难题,在黄浦江边的软土上建双子山,在东海的滩涂上建设国际级机场;他们致力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全球最高标准的垃圾处理和再生能源工厂、世界级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力和智能化运营管理,持续为上海添加绿色发展基因;他们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遍布全球的港机、纵横五洋的巨轮、翱翔蓝天的大飞机从上海出发,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坚实步伐。

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走访在建的上海轨道交通23号线景联路站。

陈吉宁书记在大会致辞中阐述了上海市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实践。通过这些工作坊,我看到了上海工程科技力量为产业注入了新质动能、为城市更新了可持续功能、为人民带来了高品质生活,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的发展理念,也看到了值得全球各国借鉴的“中国方案”和“上海经验”,即挖掘城市原有的资源底蕴和产业根基,倡导“为民造福、勇于创新、锻造精品”的工程师文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一条创新之路。

2025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为中国工程师群体搭建了向全球分享“中国方案”和“上海经验”的开放平台。我们将积极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发展中国家更好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潮流。《上海宣言》彰显了中国愿与各国携手,超越地域和文化差异,以本土智慧激发创新,从土地、人群和文化中催生出富有创新性和生命力的解决方案,让工程科技提升民生福祉。

与各国携手培育工程科技人才

记者:中国科协将如何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共创工程科技发展的良好生态?

万钢:1984年,德国大众集团总裁卡尔·哈恩博士到访同济大学。他告诉我,中德合作的初期,会有很多德国工程师来上海大众工作,但是在二三十年或四十年后,汽车领域的大多数工程师将会是中国人。这是极具前瞻性的判断,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相应的,中国汽车工程和产业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全球引领地位。

工程师的培养,尤其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打磨和持续稳定运行的体系。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升级缓慢、工程技术人才短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工程人才的流动尤为重要。

中国科协在过去20多年里,围绕中国与各国工程教育、工程能力互认、注册工程师制度与国际制度衔接、职称评价标准与国际能力框架衔接等系列工作开展深度实践。我们推动300多所中国高校的2000多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幅提升了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认可度,确保中国工科专业教育质量对标国际实质等效水平。我们与泰国、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签署工程师资质互认协议,推动工程师的跨国工程实践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主动参与国际工程组织活动,推动全球工程技术人才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包容。

面向未来,中国科协将依托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各国携手打造工程能力工作坊等开放平台,共同培育工程科技人才。例如,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为依托,适时申请加入或推动签署工程能力互认协议,持续扩大双边、多边互认的覆盖范围;拓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覆盖广度,参与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层次的教育认证实践。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