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7.26
近日,由中国空气动力学会承办的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高超飞行‘新热障’问题与飞行器创新发展”在举办。
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航空航天领域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20余位代表共同参与研讨。大家围绕高超复杂流动加热机理及预示、气动加热/材料/结构耦合行为、创新热防护原理、高热环境地面模拟试验技术、新型飞行器热防护设计方法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探讨未来高速飞行器发展趋势及热防护技术的发展路径。
朱广生、何雅玲两位院士及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孟松鹤、航天十一院研究员艾邦成先后以《流动的智慧:从空气动力学看人类认知疆域的突破》《高速飞行器流动与传热模拟进展》《电子蒸腾冷却机制与效应表征研究》《关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新热障的认知与探讨》为题作大会报告。
杜善义院士、张荣桥院士、朱坤院士也做了专题发言,阐述了对“新热障问题”的思考与认识,给出了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的建议。
航天五院的左政玄研究员、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欧东斌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张志刚研究员分别以《深空探测高温流动气动、防热关键问题与未来技术需求》《高焓地面模拟设备与试验技术研究进展》《超高速流动试验模拟与测试的前沿与挑战》为题,系统阐述“新热障”设计方法与地面试验验证两个主题的最新成果与技术路径。会议还邀请了论坛4个优秀报告获奖人对各自的论文研究成果做了报告。
与会专家认为“新热障”既是国家战略亟需,更是科学前沿高地,涉及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传热学、材料学等跨学科领域,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非常充分。作为科学前沿,在研究过程中,要重视从工程问题中挖掘科学内涵,积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始终瞄准前沿方向,集众智、汇众力,以科学思维指导工程实践,才能在新热障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大家认为要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必须充分融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重点围绕四大方向持续攻关:一是构建精准的高温极端环境理化模型;二是创新多介质多相流动的模拟与试验方法;三是研制先进极端环境试验考核装备;四是突破高精度智能测量与观测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将为新一代高速飞行器、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及深空探测任务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石。(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詹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