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10.21
10月17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AI for Science场景创新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光明日报》科技部原常务副主任、二级高级记者金振蓉担任执行主席,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贵兰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总经理黄波以“AI for Science:科研的新范式、新赛道、大变革”为题,基于长城战略咨询新物种企业数据库,结合政策、市场与技术数据,系统分析AI for Science的科研范式革新、产业赛道特征及发展瓶颈,提出地方政府应培育AI for Science服务能力的建议,为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参考。清华大学药学院原副院长尹航作“AI+药物设计:AI制药与产业前沿”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诞生正在推动医疗医药行业研究范式的调整,进而加速整个产业发展,介绍团队正在积极探索外泌体与AI制药的前沿融合,有望加快实现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筛早诊,呼吁产学研投共建新生态。北京深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会师以“AI for Science与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为题,指出公司已在材料、新药等领域落地微尺度工业设计平台,助推人机协同迈向“物理+数据”融合的新阶段,认为AI for Science是提升创新效能、引领新业态发展的重要抓手,呼吁将AI for Science的“先发优势”转化成“领跑实力”,带动一批工业应用实现“弯道超车”。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AI for Science的创新图谱、场景创新实践、产业生态建设等话题,结合各自研究专长展开深入交流。其中,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合成微生物实验室主任张卫文指出,AI不仅提升了科学研究的效率,还可能通过跨学科的深度融合产生全新知识,并提出我国生物安全与AI结合仍显不足,亟需加强相关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研究员赵宇表示,我国在计算医学领域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人工智能在制药领域覆盖多个关键场景,每个场景均需结合不同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学逻辑。医渡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黄楠认为,目前临床医生需求方面仍有所欠缺,原因在于AI for Science或AI for Medical还没有形成一种“势能”。
大家一致认为,AI for Science正重塑科研范式,其在核聚变控制、蛋白质生成、材料发现等多领域突破显著,把“试错”转为“按需设计”,可大幅压缩实验周期,释放千亿元级研发红利。然而,数据封闭、物理可解释性弱、算力与人才成本高、评价机制滞后等因素仍制约AI for Science落地。建议国家层面牵头搭建开放数据与算力基础设施,大力培养“AI+领域”交叉复合人才,完善可解释、可重复的评价与伦理标准,鼓励平台型企业提供低门槛工具包,形成开源社区,加速科学发现向产业转化。
会后,专家们赴医渡科技和阿里巴巴北京总部实地考察,了解AI for Science前沿技术应用场景。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