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10.09
9月29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农学会主办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之端担任执行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升辉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傅承新以“基因组时代的经济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研究”为题,系统梳理了经济植物(作物)物种多样性与种质资源研究现状,指出农业生物多样性面临种质资源流失、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挑战,建议加强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为育种创新、仿生栽培奠定基础。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英俊作“气候智慧型草原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实践”报告,深入剖析我国草原现状及生产力提升路径,指出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但草原面积减少和草地生产力下降严重制约了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和稳定性,推广原状覆播等技术可在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的大前提下合理有效地恢复和重建退化草原。上海里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睿琦以“AI技术在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为题,阐述AI赋能的“生命之树”可模拟生物物种的基因演化轨迹,助力远缘杂交育种,也可对外来物种入侵进行预警,帮助农业部门提前采取防控措施,为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范式带来变革。
自由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群落物种丰富度维持、野生(近缘)种质资源利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其中,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院长贾黎明指出,要从“传统管理”转变到“自然解决”来利用生物多样性力量增强生态系统韧性,协同实现碳中和、水土保持与生物保护多重目标。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刘万学指出我国已发现入侵物种670余种,其中106种仍在扩散,建议加快修订《动植物检疫法》,建立“跨境监测—早期预警—精准防控”体系。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院长毛岭峰建议关注农田生态系统“地下生物多样性”,在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工程建设中注意保护土壤微生物与小型生物栖息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支撑农业生态系统稳定、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当前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但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荒漠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加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建议聚焦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凝聚跨学科、跨行业的专家智慧,推动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效。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