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系统工程研讨活动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5.08.28

8月23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的碳减排系统工程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活动由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廖华、副教授陈炜明分别担任执行主席和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员王锐以“碳中和背景下CCUS技术与产业发展展望”为题,介绍各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趋势,并分享了中国石化在CCUS技术及碳减排方面的规划布局。国家能源集团正高级工程师徐冬作“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电力行业CCUS展望”报告,分享其对能源碳中和实现路径以及我国电力系统CCUS技术的战略定位和政策体系的见解。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黎东以“燃煤烟污碳协同控制技术”为题,分享其团队在污染物协同治理与碳捕集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包括基于催化氧化脱硫并协同脱汞的一体化新体系与方法,以及基于该方法为烟气净化和碳减排提供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与会专家围绕主旨报告积极提问发言,探讨CCUS技术、大气污染协同控制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碳减排系统工程领域的应用。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凯华就“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与美国能源部的布局”进行发言,介绍了科研范式的演进进程、科研智能的发展脉络,并通过具体案例强调在未来研究领域应用AI技术的重要性。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碳中和技术与产业发展、碳中和跨学科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来自相关单位和企业的专家分享了在碳中和技术研发、工程布局、碳减排形势与政策方面的见解,并结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提出对碳中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建议。来自高校的相关专家介绍了在碳中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并基于用人单位的反馈,对进一步优化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各自见解。

大家一致认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绿色升级是实现碳中和的战略重点,需着力突破可再生能源、储能及碳捕集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减少对传统高碳技术和装备的依赖,建立从基础研发、工程示范到规模化应用的碳中和技术全流程验证与协同创新机制。在碳中和人才培养方面,多学科交叉融合及产学研用相结合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核心路径,应进一步推动能源、材料、环境、经济等领域学科交叉,并加强校企联合与资源共享。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