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4.16
他让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新疆大地生根开花,让农业生产走出了高效节水的新路子。他与土地打了半个世纪交道,深知土地产能对百姓的重要性。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在田间地头奔波,只希望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
“我出生在农村,5岁就开始下田插秧、拔草,对土地的感情已经深深刻进了我的骨子里。”尹飞虎说,大地哺育了他,他理应回馈大地。
逐梦新疆:与土地结缘,为节水而来
尹飞虎出生于1954年,1972年,18岁的他毅然放弃机关单位、学校的工作机会,从湖南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头扎进农业知识的学习中,4年后顺利进入科研单位,自此开启了与新疆土地长达半个世纪的“羁绊”。
新疆是农业大区,也是缺水大区,“以水定发展”是当地农业生产不可动摇的“铁律”。尹飞虎刚到新疆,便直面农耕的双重难题:水资源匮乏、土壤盐碱含量高,直接导致作物产量难以提升。为了节水,当地只能优先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旱生作物。可长期种植旱生作物又会导致土壤盐分升高,只能改种水稻压盐,这又让本就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形成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
为打破这一困境,尹飞虎与其他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现代滴灌系统。但是,当时高昂的成本让这项技术只能应用于设施农业,无法在大田推广,让无数农民“望而却步”。直到1997年,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滴灌装置的国产化和滴灌技术的属地化得以实现,滴灌成本降至每亩700到800元,这才让滴灌技术大面积应用成为可能。尹飞虎说,农业研究和其他领域不同,要尽可能降低成本,才能让农民真正地用起来。
从细流沟灌、膜上灌、自压膜下软管灌,到如今的膜下滴灌;从仅能服务经济作物,到覆盖所有大田作物……尹飞虎带领团队一步步推动滴灌节水技术迭代升级,让节水的实惠真正落到每一位农民手中。
节水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干旱地区,滴灌过程是一个积盐的过程。针对传统滴灌技术造成的耕层土壤盐分上升等问题,尹飞虎又带领团队对灌溉系统进行调整优化,研发了滴灌农田土壤盐渍化灌排协同防控技术。
躬身不辍:“科研战士”的攻坚之路
40多年来,尹飞虎在农业科研战线上从未停歇,“科研战士”的称号,是对他最贴切的写照。
新疆的土壤含盐重、灌溉水矿化度高,早期采用“高频灌溉”后,负面效应逐渐显现。1996年,随着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大面积地推广,尹飞虎敏锐察觉到滴灌技术发展的趋势,决定开发喷滴灌专用肥。可是研发滴灌肥,首先要解决的是肥料中磷元素的水溶性问题。
要摸清磷元素在土壤与作物中的运移规律,必须定期开展同位素实验。实验材料具有强烈的辐射性,每次操作时,尹飞虎都要穿上厚重的防辐射铅衣,在试验田里一待就是大半天。汗水浸透衣衫,辐射风险相伴,但他从未退缩。
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尝试,一个偶然的机会,尹飞虎发现磷酸二氢钾里面的磷,采用热法磷酸工艺生产,有害物质少,且水溶性强,这个发现成为研发水溶性肥料的重要突破口。
经过4年的潜心钻研,尹飞虎和团队终于研发出一种新型全溶性喷滴灌专用固态复合肥。这种肥料可以有效溶解在水中,随着滴灌带滴入作物根部,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施”,彻底破解了节水滴灌的瓶颈问题,让作物增产增收从“愿望”变成“现实”。
2009年以来,尹飞虎团队带着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走出新疆,走进河北、内蒙古、吉林等10多个省份,推广应用于棉花、小麦、玉米、红枣、葡萄等10多种作物种植。“好技术要在田间地头真正为农民服务。” 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始终践行的科研初心。
履步不停:从“增产”到“智能”,只为农民增收
科研的道路上,尹飞虎从未满足于已有的成果。为了大面积提升土地产出率,他又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用3到5年时间,让小麦、玉米、棉花等大面积单产实现更大的突破。
解决了肥料难题后,尹飞虎又将目光转向灌溉施肥自动化、智能化。尹飞虎说,在农业领域搞智能化,操作方法必须简单明了,让农民能用、会用。
如今,经过尹飞虎团队的努力,很多地方已经实现了通过手机操作控制滴灌系统。“以前一个人管几十亩地,现在可以管几百上千亩地。”效率的提升,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而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未来要实现全自动滴灌,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土壤湿度、作物需水需肥等信息,系统收到反馈后,根据需求自动启动滴灌程序,让农业生产更高效、更精准。
“其实我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一件事,就是提高农民收入。”尹飞虎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因为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深知农民的期盼,他始终扎根田间,用半生科研之路,诠释着“回馈大地”的初心,也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新疆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