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8.19
如果把自己的梦想作为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称为“以梦为马”,那么,对于野马保护者的张赫凡来说,她的一生是“以马为梦”。
张赫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正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协科普科幻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作为一位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她自21岁大学毕业后便扎根戈壁荒滩,与野马为伴,已默默奉献30载,以其卓越的贡献和不懈的努力,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树立了典范。
一、与马结缘
普氏野马的祖辈栖息在中国。在经历了6000万年的进化后,由于人类捕杀、战乱等原因,这一野马种群几近灭绝。全世界仅存2000余匹。
为拯救这一珍贵物种,1985年以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了24匹普氏野马,并在新疆建立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
1995年,张赫凡从新疆农业大学动医系畜牧兽医专业毕业。毕业后,她便到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报到。当时野马中心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灯、没有商店、没有图书馆。张赫凡点着蜡烛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日记。“开始是记录圈养的过程,后来又写野马放归的故事。”张赫凡说,放归地不断变迁、拓展,她记录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面对寂寞和孤独,我也有后悔的时候,但看到野马就重新找回了工作的热情。”张赫凡记录的内容后来成为她的第一本科普散文集《野马重回卡拉麦里》。这本书获得了2005中华环保名流口碑金奖,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张赫凡也被人们自然而然地称为“野马天使”“野马公主”“野马女孩”等称号。
二、伴马一生
三十年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普氏野马难以捉摸的行踪,张赫凡始终坚守科研一线,日复一日地观察记录,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为野马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她将科研与生命关怀融为一体,用科技力量守护野马。2003年春天,她曾徒手为难产母马接生;2023年寒冬,她又与同事连续守护三昼夜,成功救护严寒中出生的马驹。她主导建立了普氏野马详尽的谱系档案,科学制定了核心繁殖群组建方案及野放方案。在团队共同努力下,野马繁殖成活率已跃居世界领先水平,野生种群得以重建,放归试验取得探索性成功。同时,为野马佩戴北斗卫星项圈,构建了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显著提升了野生动物的监测能力。
张赫凡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普氏野马繁育技术突破、种群重建和栖息地拓展等核心领域,更延伸至科普宣传。她笔耕不辍,创作了《野马回家》《新疆野马回归手记》《荒野归途:中国野马保护纪实》等10余部非虚构生态文学作品。这些扎根戈壁荒漠30载的力作,将普氏野马打造成享誉国际的新疆生物与文化名片。她的著作屡获殊荣,包括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梁希林业优秀图书奖、新疆科普作品金奖、全国优秀科普图书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
2021年秋,张赫凡全程跟踪了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向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12匹野马的工作,并在放归两周年和三周年之际回访监测。2024年12月至2025年春,她再次参与新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向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批次共输送18匹野马的考察、野化及放归全程。
正如她在《荒野归途》中所写:“野马回归大自然,更大程度上代表着人类自然意识的回归。”2025年,适逢普氏野马回归中国四十周年,张赫凡自豪地宣布,中国野马种群数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在这里,野马拥有更广阔的奔腾天地,它们的嘶鸣必将响彻世界。”
新疆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