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7.18
占全国风能资源储量37%的新疆,他用40年的驭风而行,将“大风口”变为“绿电仓”。王维庆,这位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拓荒者,带领团队在天山南北竖起6000余台智能风机,每年为国家输送清洁电能超392亿度。
逆风启航 王维庆出生于1959年5月,新疆喀什人。1979年,王维庆考进新疆工学院(现新疆大学)。四年后,因其学业优异,直接留校任教;198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谢绝沪宁杭地区多家大型电力企业的邀请,毅然回到自己的母校。 王维庆与风电事业的结缘,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他亲眼见到那些从国外远购而来、价格昂贵的风力发电机时,内心涌起强烈的民族豪情。他深知,只有实现核心技术“中国造”,才能降低运营成本,大范围推进风力发电产业。于是,他成为我国最早从事大型风电机组研发的学者之一,从此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科研历程。 在达坂城风电场,王维庆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攀爬和测试。50米高的塔身,相当于20层楼高,在风力的作用下摇摆幅度有时会达到近一米。面对这样的挑战,王维庆几乎每天都在爬各种各样的风电机组,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地记录各个点的数据。他深知,只有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为研发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王维庆团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首次揭示了失速型大型风电机组控制机理,并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失速型风力发电机组电控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实现产业化。这一成果不仅降低了风力发电的成本,还提高了风电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乘风而上 王维庆的科研成就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积极推动风电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他与新疆金风科技密切合作,共同研发了一系列大型风电机组电能转换理论体系和工程应用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形成的1.5-5.0MW系列风电机组产品,成为“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主导产品,在全国700多座风电场应用推广。 在王维庆的带领下,我国风电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风力发电成为我国第三大电源,为国家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王维庆也因此多次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并于2019年获得何梁何利奖区域创新奖;2022年获评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还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除了科研工作,王维庆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品行端正、富有团队精神,深受学生和同事的尊敬和爱戴。他培养的学生中大多已经成为我国风电事业和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 他鼓励学生要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在新疆大学那间挂满风电图纸的办公室里,王维庆常对学生说:“科研既要顶天——突破关键技术,更要立地——服务边疆发展。” 如今,王维庆仍坚持带研究生驻守风场。他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要心怀祖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达坂城的风机轰鸣到准东的 “绿电西送”,王维庆用半生光阴扎根西北能源一线,以工程师的严谨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科研者的执着破解一个个技术难题。他见证着新能源从 “补充” 到 “主力” 的蜕变,也践行着 “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的深刻内涵。 这不仅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坚守,更是对绿色发展的担当;不仅是一代人的奋斗坐标,更是留给后来者的精神路标。当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当自主技术撑起能源脊梁,这份跨越半生的坚守,早已在广袤大地上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新疆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