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4.16
他是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博物馆的设计者,也是喀什古城改造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设计者;他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他用建筑书写了一部丝路文明互鉴、艺术相融的史诗。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东。
王小东,1939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专家,现为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总建筑师。他长期在新疆从事建筑创作和研究工作,主要建筑作品有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人民会堂等。2007年,获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第四届梁思成建筑奖”。
逐梦新疆 铸造辉煌
今年端午节、古尔邦节假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新疆游览、购物。而新疆国际大巴扎和喀什古城景区则成为游客必打卡之地。他们惊艳于这些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建筑,却不曾想到,这些建筑均出自建筑师王小东之手。
1963年,王小东从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他的毕业志愿填写的是“新疆”。之所以选择新疆,王小东觉得广阔的新疆大地就像徐徐铺开的画布,是追梦人涂抹理想的梦想之地。
刚到新疆,他就背着画夹四处写生。天山南北、大街小巷,人文建筑、自然风光,都成了他笔下的一幅幅图画。
不久,王小东创作了一幅名为“一个建筑师的梦”的水彩画,画的是以博格达峰为背景的城市。王小东说,“我画的时候,就把当时已有的一些新疆标志性建筑画在一起,比如老博物馆,红山宾馆等,我希望我们能够在天山脚下,把乌鲁木齐建设成美丽的城市。”
1973年,乌鲁木齐要重建烈士陵园,这是王小东到新疆后承担的第一个重要建筑项目。在设计中他在新疆的新建筑中第一次采用了汉白玉、花岗岩、雪莲花的浮雕等,表达了对烈士的崇敬和悼念。
早在1980年,他在吐鲁番招待所及外贸楼的设计中,考虑了吐鲁番特殊的自然条件,把新的招待所放在葡萄架里面,成为当地一个颇具特色的建筑。这是他首次对新疆建筑的风格、地域性等进行初步探讨。之后,从新疆友谊宾馆三号楼,到新疆昆仑宾馆新楼,再到库车龟兹宾馆,王小东的创新、探寻和理想主义,都在建筑创作中得以展现。
步入新世纪,王小东里程碑式的作品不断展现。从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的新疆国际大巴扎,到承载着悠久人文历史的新疆博物馆,每一栋建筑都倾注他的心血与智慧,见证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变迁。
在王小东的建筑生涯中,喀什老城区的抗震改造和风貌保护是最让他感到自豪的行动。他说,“老城改造不但要让这里的百姓住上安全的房子,更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他在新疆砥砺前行六十余年,“一个建筑师的梦”终实现。
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
一生筑梦,匠心独运。尽管如今已是80多岁高龄,可王小东谈起各种高科技产品和新鲜事,仍然津津乐道。他说,建筑是实在的,要接地气,但同时也是灵动的,要流淌着设计者的智慧。
因此,王小东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和实践,将现代科技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从绿色节能的建筑材料,到智能化的建筑管理系统,每一项创新都旨在提升建筑功能性和环保性,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舒适和便捷的体验。
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编写的《百名院士谈建设科技强国》一书中,收入了王小东院士的“新兴科学—工程城市学与数字城市的综合管理”一文。
“城市不光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城市就像人一样,有血管脉络,有心脏动力。”王小东说,“进行统一的智慧城市数字管理,才能更科学地了解城市。”
王小东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能把新疆建设得更美好,他将一生无憾。而他这一生,以建筑之名,讲述新疆故事。当年风华正茂的翩翩青年,如今已成为誉满海外的建筑设计大师,他笔下曾充满想象的图画,也已化作遍布天山南北的宏伟建筑。
不赴边疆,不知何为家国。王小东以实际行动诠释勇于担当、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只有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才能在科技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新疆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