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7.23
7月22日,在新疆科协主办的第九期“新疆科技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表观遗传学专家曹晓风以“耐盐碱豆科饲草与盐碱地改良”为题作专题报告,为新疆盐碱地治理与饲草产业发展指明新路径。
种植耐盐碱植物是盐碱地生物改良的核心。曹晓风院士团队联合黑龙江省农科院等单位,从800余份植物资源中筛选、锁定了耐逆性强、生物量大、粗蛋白含量高的豆科绿肥植物——田菁,其根部根瘤内的固氮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土壤养分;初花期粗蛋白含量达22%~24%,使其成为优质饲草。曹晓风院士团队培育的耐盐碱新品系“中科菁1号”,在pH值9以上的强碱性苏打盐碱地也能高产优质,已于2023年进入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
曹晓风说,新疆作为盐碱地分布大区,盐碱化耕地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42%,土壤改良刻不容缓。自2021年起,曹晓风团队在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石河子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州市试种田菁取得突破,不仅有效改良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来源。
团队通过探索“田菁+”复合种植模式,让盐碱地焕发多重效益。利用小麦收获后闲置期种植田菁,既改良土壤,又可增收鲜草,带动农户增收。团队还探索“光伏+种草”示范,实现草光互补、生产生态协同发展。
曹晓风表示,通过“田菁+”,可以为新疆提供高蛋白饲草,提升畜产品竞争力,提高盐碱地产能,同时也可以在矿山修复与生态修复、盐碱沙荒地综合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推进新疆盐碱地改良和饲草产业发展。
新疆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