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仿真技术平行分论坛在京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 2025.10.31

2025年10月,由中国科协主办的2025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京顺利举办,仿真技术平行分论坛由亚洲仿真联盟承办,十余位中外嘉宾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仿真科技发展的合作、开放与共享之道。

仿真技术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关键技术——它通过构建虚拟世界来理解和改造物质世界。通过仿真,我们能够在“零件尚未制造”“产品尚未投入实地运行”之前,借助数字模型、虚拟环境开展试验与验证,从而大幅降低试错成本、加快产品迭代与科研创新。正因如此,在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中,仿真科技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引擎。

10月28日上午,由亚洲仿真联盟承办的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平行分论坛——仿真技术:为先进制造提供新动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办,论坛汇聚来自中国、法国、德国、瑞典、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等国的十余位中外嘉宾及五十余位参会代表共同围绕“仿真+AI”赋能先进制造展开前沿技术分享和深度研讨。亚洲仿真联盟秘书长翁敬农主持论坛召开,亚洲仿真联盟理事长张霖致开幕词。与会嘉宾包括:美国蒙莫斯大学、约旦大学教授,IEEE 终身会士,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SCS) 会士、前主席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主席格雷戈里·扎卡廖维奇,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王力翚,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福耀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沈卫明,新西兰工程院院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徐旬,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教授何塞·路易斯·里斯科·马丁,约旦巴勒卡应用大学教授巴尔基斯・萨杜恩,罗森海姆应用技术大学教授本杰明・蒂施勒及亚洲仿真联盟专家毕司峰等一同出席。

主题演讲环节,四位来自全球顶尖学术机构的专家发表了主题演讲,为“仿真+AI赋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前沿视角。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教授作《人工智能:趋势、挑战及近期部分成果示例》演讲;格雷戈里·扎卡廖维奇教授作《集成建模与仿真,打造下一代数字孪生》演讲;何塞・路易斯・里斯科・马丁教授作《加速从自主系统到数字孪生的创新:xDEVS API 教程》演讲;沈卫明教授作《智能工业应用的AI智能体》演讲。四位专家的演讲为仿真技术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与产业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建模仿真作为连接虚拟与物理世界的基础性、战略性技术,正随着AI技术发展深度赋能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显著降低试错成本、加速科研与产业迭代。亚洲仿真联盟自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亚洲、辐射全球,持续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国际期刊与标准制定、仿真科技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未来,联盟还将携手全球伙伴,深化AI、大数据与仿真融合,以“万物皆可仿真,仿真点亮未来”为愿景,倡导构建可信、包容、安全、以人为本的全球仿真科技生态,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

十大问题深化宣贯锚定仿真可持续发展及科技共同体建设

论坛同期产生两项成果,一是“亚洲仿真联盟”系列图书2025-2030——《建模与仿真知识体系》中文版发布。书籍译者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崔意茁博士于论坛开幕式介绍书籍编译基本情况,原书由Tuncer Ören、Bernard P. Zeigler、Andreas Tolk编著,为数字技术与复杂系统领域提供了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与方法论指南。全书以“构建完整知识图谱,贯通理论实践链条”为目标,系统梳理了建模与仿真的基础理论,深入探讨了其在跨学科领域的创新应用,是该领域的重要综合性著作。随后,亚洲仿真联盟向北京华弘数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磊,中车青岛四方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基础与平台研发部副部长汤劲松赠书。

论坛另一项重要成果是深化宣贯“仿真科学与技术十大前沿问题”。据悉,在9月20日2025国际仿真大会期间召开期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对外发布仿真科学与技术十大前沿问题。系列问题剑指仿真领域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重要发展方向和攻坚克难领域。本次论坛上,张霖理事长再次作十大前沿问题的深度解读,问题由来自中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团队共同提出,经多轮提名与国际评审,精准锚定七大领域:来自仿真理论领域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可用于决策”的可信模型,并形成可追溯、可量化的真实性评估体系?如何将不确定性量化与模型校准深度内嵌进端到端仿真流程?面向多物理场、跨尺度耦合系统,如何建立统一的建模—耦合—验证范式?针对生命科学仿真领域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可个体化、可验证的多尺度人体器官生理模型,并实现临床可用的保真—准实时仿真?聚焦工业仿真与数字孪生领域的问题是:无物理样机条件下,如何在复杂工况与随机载荷下可信预测超大吨位装备结构疲劳寿命?如何在异构硬件上实现大型复杂装备的 保真“准实时/实时”整机仿真?围绕AI+仿真领域的问题是:大模型能否成为可泛化的“世界模型”,在物理系统中实现可解释、可外推的建模与推演?落脚在物质科学仿真领域的问题是:如何对 DFT 中的交换-相关近似进行不确定性量化,并传递到多尺度模型与材料设计?着眼电子仿真领域的问题是:面向亿级规模芯片时序签核,如何构建兼具物理约束与不确定性估计的时序替代模型体系?关注社会仿真领域的问题是:如何以 LLM 为核心引擎构建 逼真社会仿真,同时确保可验证性、可解释性与伦理稳健性?

圆桌对话环节,张霖教授、巴尔基斯・萨杜恩教授、王力翚教授、徐旬教授、本杰明・蒂施勒教授等6位专家学者就“仿真领域十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化宣贯和协同突破展开集中讨论。有专家认为,十大问题的发布为全球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促进仿真技术在理论与尖端应用等领域的深度探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预见的是,随着仿真科学与技术十大前沿问题的深化宣贯和创新突破,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将为推动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问题的发布不是终点,而是面向未来的一次集结号。期待与全球伙伴携手,把仿真领域“十大问题”转化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仿真“十大科研新进展”。

“仿真+AI”深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但仍需以人为本

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正深刻变革医疗、制造、能源及教育等领域,其核心目标不仅是提升效率,更需服务于人类福祉、信任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科研界的共同使命,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坚持开放、伦理与协作原则。他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将人工智能与过程建模、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相结合,开发智能且可解释的系统。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及决策支持等领域,团队通过集成模拟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了复杂系统的实时洞察、互操作性及弹性决策。这一成果体现了人工智能作为数据、流程、人员与系统间桥梁的核心理念,为全球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建模仿真不仅是数字世界中研究与改造物理世界的核心技术,更是探索未知、驱动思想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此前,亚洲仿真联盟联合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欧洲仿真联盟共同发布了《建模仿真塑造世界数字化宣言》,倡议深化信任与协作,构建包容性国际研究生态,实现互利共赢;保障技术可持续、可控制、可预测;构建透明安全的数据治理体系,保护隐私权与数据主权,维护技术公平;构建包容性国际研究生态,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类尊严与社会公正,确保仿真技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

仿真技术作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关键纽带,将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新技术赋能和国际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全球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助力人类社会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ASIASIM亚洲仿真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