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2.09.30

9月29日,以“融合赋能·变革转型 构建大科普新格局”为主题的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下称论坛)在京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协专职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出席论坛。

韩启德表示,科学普及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标准化建设和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也已成为科普领域的共识。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源头活水,是公众获取科技知识、涵养科学精神、丰富精神文化食粮的重要源泉,对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社会文明进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他建议,科普创作要着力弘扬科学精神,在创作过程中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串联起来,并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保持多元性,提倡包容精神,鼓励各种观点、各种风格、各种形式同时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同时,还应通过加强科普评论工作、推动和规范市场机制、充分利用新技术、发挥科普作家协会的引领作用等途径进一步繁荣我国科普创作。

论坛邀请热心科普且拥有丰富科普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院士专家,围绕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和构建大科普格局作主题报告。

郎景和作题为《科学普及是医生的职责》的报告,提出医学科普是医生的必行职责和必备能力,倡导把科普视为医生的责任和工作的一部分。他表示,医学科普从民生民意、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医学本源角度而言都影响深远,应通过言传身教、科学引导和融入人文情怀等途径增强医学科普能力。

李培根作题为《数字时代的变与化》的报告,围绕数字时代企业的兴与衰、数字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等方面,介绍了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产业的逐步演化。他表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丢失人存在的根本意义,面对数字化社会,我们既要“拥抱数字化”,也要实现人的存在与数字存在的融合,构建安全、有意义的安身之所。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挺在报告中对日前印发的《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进行解读。他表示,要把握发展大势,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意见》的深远重大意义。要把握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全面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发挥科普在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以高质量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科学根基。

中国地质博物馆二级研究员刘树臣,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李成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任定成,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闪淳昌等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及工作实践,围绕科普在生态文明建设、影视传播、应急管理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等主题作报告并分享观点,深入探讨科普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发展及新时代新要求下的科普形式手段创新举措。

论坛开幕式上发布了“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及特别奖作品颁奖。本次评奖活动共评选出科普图书类特别奖、科普影视动画类特别奖和青年短篇科普佳作类奖项总计76种(篇)。

同时,论坛上还发布了《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科学教育研究手册》和《融媒体科技传播实践研究》等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度重要智库成果及科普中国智库2022年6个专题活动的成果总结,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报告,为推动高端科普智库在科学决策、科普高质量发展、强化舆论引导等方面的核心引领和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论坛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科普研究所供稿

责任编辑:陆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