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三十五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大会暨换届选举会议召开

发布日期: 2023.06.09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共同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三十五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大会暨换届选举会议”于5月24—28日在广西南宁市举行。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聚焦国内外脾胃系疾病治疗经验分析和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共同研讨中医药防治脾胃系疾病治疗的理论、技术、方法和策略,23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线上及线下授课,线下参会人员共计1700余人,开幕式线上参会人数达5万余人次。

开幕式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唐旭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姚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黎甲文分别致辞。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谢胜主持开幕式。

会议还举行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胃肠功能紊乱中医诊疗专家共识》《35项常见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实用中医消化病学》发布仪式。

大会主题论坛设特邀前沿报告、炎症性肠病学术进展报告、慢性萎缩性胃炎学术进展报告、肠易激综合征学术进展报告、功能性消化不良学术进展报告、胃食管反流病专病学术进展报告、幽门螺杆菌感染专病学术进展报告、传承精华论坛、守正创新论坛等多个板块。

特邀前沿报告板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陈旻湖作了《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处理策略》报告,从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治疗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介绍了生物制剂、小分子药物以及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炎症性肠病的应用前景,为临床诊治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考。

唐旭东作了《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焦点问题》专题报告,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关联、背景、治疗、中医药治疗优势等展开论述,提出有效防治黏膜萎缩为背景的癌前病变是降低早期胃癌发生率的关键环节,需进一步开展中药与HP根除、抗氧化等多种干预联合应用的评价。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魏国安围绕《Asia-Pacific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functional dyspepsia overlapping with oth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进行报告,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重叠的指南认识、临床证候、病理生理学基础、防治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研究表明多种草药均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消化不良症状的靶点,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肖英莲围绕《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进展》展开报告,强调了肠-脑轴调节运动、胃十二指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黏膜完整性受损、低度免疫激活、微生态改变、胆汁酸调节异常等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病理生理机制。

大会设立4个分会场,5个脾胃病研究系列专题论坛。多位国内外知名脾胃病专家进行了专业授课,交流脾胃系疾病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进展、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传承、脾胃系疾病的中医药循证研究,以及疑难重症的诊断与治疗等学科发展、诊疗进展、理论探讨、经验传承、临床研究、基础实验等多方面。

中华中医药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