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10.16
近日,温州大黄鱼游上了亚运的餐桌。
“温州大黄鱼分别供应给杭州和温州当地的亚运定点酒店,主要提供给裁判员、工作人员等。”温州市渔业学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6年南麂海域出产的大黄鱼“游”上了G20国宴餐桌;2019年初“游”进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2019年底“温州大黄鱼”农产品地理标志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批准,2021年底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等国家级认证……截至2022年,产量1.7万吨,产值15亿元,均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成绩的背后,创新首位度战略的作用凸显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在温州市科协的牵头下,以温州市渔业学会为依托,引入浙江省水产学会高端资源,在温州成立省级学会服务站,进一步深化会地合作,助力大黄鱼走上了“全要素链、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高质量发展道路。
例如,在学会科创力量的指引下,不断强化技术革新和迭代升级,发展出全国最大深水抗风浪网箱群、最大栅栏式筑堤铜围网、最大跨距管桩式围网等养殖装备。专家协同,选育出体型好、抗病强、耐低温“温州大黄鱼”“27椎”新苗种,良种覆盖率50%以上。在今年3月,邀请了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李明云教授团队、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闫茂仓所长团队等选育成员单位就“27椎”大黄鱼新品种5个世代的开发过程、优越性状的选育、生产应用进展、新品种申报工作准备情况及遇到的问题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明确了今年工作方向及分工。
学会专家在平阳南麂岛调研指导大黄鱼产业
不同养殖模式和养殖环境直接影响大黄鱼的品质特征,优化模式和环境可提升大黄鱼品质。目前大黄鱼人工养殖模式也因此从传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到如今深海网箱和浅海围网、声波海洋牧场等多种大黄鱼养殖模式,但针对不同模式和不同产地及环境养殖的大黄鱼品质评价数据不全。温州市渔业学会联合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水产学会、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平阳南麂大黄鱼养殖协会等单位共同举办温州生态大黄鱼品质分级技术研讨会,省内外大黄鱼专家齐聚一堂,探讨大黄鱼品质提升及品质分级的实现路径。
温州市渔业学会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温州参与编制的《生态大黄鱼品质等级评价标准》团体标准已经通过专家评审。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合作编制的《大黄鱼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国家行业标准正在起草,期待温州的大黄鱼生产经验成为全国的行业标杆。
温州自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以来,市科协积极对接引入上级学会资源,先后成立国家(省)级学会服务站等创新载体20余家,助力温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来源:温州市科协)
浙江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