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科协:实施“四创”破除“四难”,集聚优质科普资源赋能现代社区建设

发布日期: 2023.07.19

宁波市科协深入落实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工作要求,针对当前社区布局调整、社区科普对象多元化和需求多样化等新形势新特点,为有效解决社区科普工作面临的服务形式单一、前沿科普欠缺、社会化资源集聚不足、发展不均衡、差异大等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推出服务菜单化、科创科普化、志愿便捷化、实践示范化等四项举措,着力提升优质科普资源供给能力,努力打造具有鲜明宁波特色的现代社区科普典型,助力民生幸福标杆城市建设。

服务菜单化,丰富优质科普资源供给

一是形成全市社区科普服务菜单。结合联镇街入村社调研接访工作,在实地走访全市73个社区的基础上,针对社区群众对前沿科技、健康科普和参加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的需求,整合全市科普资源,形成包括13类804项科普活动的《宁波市社区科普服务菜单》并向社区发放,建立了社区点单、科普上门的精准服务机制,实现了科普资源进社区从“有什么送什么”到“要什么送什么”的根本转变。

二是建立群众满意度反馈机制。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建立了科普活动满意度评价反馈机制,活动后邀请社区书记、科普志愿者、居民对科普活动打分,及时发现不足,进一步提高活动成效。


科创科普化,营造全社会创新氛围

一是创设科技成果科普发布平台。联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创设科普发布平台,组织宁波市科技人才在甬派直播间网络平台进行科技创新硬核成果科普发布,让科技成果变得可亲可感。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刘兆平等3名科技人才围绕石墨烯、海洋牧场装备技术、禾塑复合材料等主题开展了科普发布活动,吸引100余万人次在线浏览观看。

二是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以科普教育基地为载体推进科创资源科普化,不断扩大科普教育基地在大院大所、高新技术企业中覆盖面,建成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6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3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7家,成为社区15分钟科普圈的重要阵地。


志愿便捷化,拓展“一老一小”服务体系

一是老年科普工程扩面。作为市民生实事项目,针对老年人对健康养生、智慧生活、防诈骗和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科普需求,联合市委老干部局、市教育局、市报业集团、移动公司、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宁波银行、贝壳公益、81890服务热线等单位和社会力量,在全市城乡社区、成校、银行、通讯机构等设立330个教学点,参与志愿讲师近千人,形成了“政府引导统筹,社会力量协同发力,科技志愿服务广泛参与”工作格局,今年以来培训老年人13.03万人次。

二是青少年科普工程提质。注重弘扬科学家精神,建成国家级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3家、省级6家;发动全市500余支科技志愿团队和2万余人科技志愿者队伍作用,广泛开展科学家精神展览、院士心语征集、青少年宣讲科学家精神等活动。注重科普助力“双减”,全市进社区青少年科普线下活动年均1200场,青少年参加线上线下科普活动年均60万人次,其中助力乡村学校科技节行动惠及乡村青少年20万人次,涌现了21世纪车间陈少华等一批先进科技志愿者。注重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持续开展科技新苗培养等工作,宁波市青少年在第18届浙江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竞赛上斩获43个赛事奖项,奖项总数和一等奖数量均名列全省第一。


实践示范化,推进社区科普走深走实

一是实施社区科普工作试点。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开展社区科普工作创新试点,对29个科普创新试点社区提供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支持,指导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宁波市鄞州海创社区、北仑学苑社区等科普典型被中国科协、浙江省科协表彰肯定。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科普馆40座,科普画廊3228个,城区科普画廊展板每月更新。

二是加强社区科普示范引领。将基层实践成果上升为制度标准,制订宁波市关于加强新时代社区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修订社区科普示范标准,推动社区科普工作实现组织结构网络化、科普阵地标准化、科普内容精准化、示范体系规范化,推动宁波市形成面向多层级、适合多地域、服务多人群的科普设施、科普组织、科普资源标准,以点带面、推动全市社区科普提档升级。(来源:宁波市科协)

浙江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