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5.27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近年来,许多高校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开放教育科研设施,积极开展科普工作。第九个“5・30”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中国科协“高校星火馆”项目在全国高校持续推进。这既能传播科学精神、激发公众科学兴趣,还能为 2035 年建成科技强国储备人才,传承科技工作者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精神。
在位于福建医科大学的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内,一群学生正屏息凝视着一件特殊的展品——那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手模,其指节因常年执刀而留下的茧痕在灯光下清晰可见。馆内泛黄的手术笔记、老照片,无声诠释着医者仁心与科学家精神,都是场馆中最生动的教材。这座没有AR特效、没有声光渲染的朴素展馆,以最本真的姿态坚守着医学的温度:从清晨9点到深夜9点,全年免费向公众敞开大门,年均接待超11万人次的参观者。它用看似“笨拙”的坚守,让手术刀背后的仁心与智慧,在触摸与凝视中代代传承。
学生在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进行大思政课现场教学
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不仅是2025年中国科协“高校星火馆”项目的代表,更是全国众多高校开放教育科研设施,面向全社会点亮科学梦想,树立科学榜样,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一个缩影。当一座座散落于高校的展馆如星火般渐成燎原之势,我们得以透过这些盛满知识与精神的空间,窥见一个更深刻的命题:在科技狂飙的时代,何为教育和科学普及最本真的火种?
两翼理论 举旗领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2024年12月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有条件的应当向公众开放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资源,为公众了解、认识、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便利。”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科普法》的有关规定,为高校开放教育科研设施、开辟高校科普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作为科普工作重要社会力量,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中担当作为,成为落实两翼理论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将科普作为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依托丰富的科研资源与雄厚的人才储备,面向公众开放大量的教育科研设施。在1274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就包括179所高校的231家教育科研设施,约占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总数的18.1%。
60余名中学师生登上浙江海洋大学“浙渔科2”号科考船,开展海洋科技研学活动
通过高校实验室、科学场馆等资源向社会开放,让前沿科技成果走出“深闺”,让珍稀标本揭开“面纱”,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搭建起近距离接触科学的桥梁。这种开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拓展,更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递,极大激发了青少年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同时也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系统推进 戮力前行
依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高校星火馆”等项目带动,高校积极推进校内资源开放。目前,全国已有近500所高校的近2000个高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星火馆”陆续面向公众开放,大量实验室科研成果走进公众视野,发挥了科普阵地拓展与科技惠民的双重作用。
高校开展科普工作、开放科普场馆,需从认识、制度、资源、队伍、活动五方面系统推进。
高校要充分认识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将科普纳入社会服务职能,与科技创新同步规划,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改变“重科研轻科普”的现状。
在制度建设上,要把科普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教育科研设施考核体系,在教师评聘和学生实践中增加科普权重,建立评估反馈机制,确保科普工作常态化。
在科普内容开发上,高校要发挥学科优势,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利用AR/VR、短视频、实物展项、文创产品等多元载体,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和参与的科普资源,构建沉浸式科普体验,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
在队伍建设上,要通过高校科协统筹力量,组建校院系科普体系,壮大由高水平教师、学生骨干组成的科技志愿服务队。“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加强科普培训,不断提升科普服务水平。
在科普活动上,紧扣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月等重要节点,策划系列专题活动,覆盖中小学、社区、教育机构等群体。让实验室、博物馆资源走出校园,将科普服务延伸至欠发达地区,推动科普资源均衡配置,为促进科技惠民,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科技强国 未来可期
高校科普阵地开放实践本质上是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基层落子。当高校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模型、生物科技成果等新发现、新创造通过科普教育基地、“星火馆”转化为公众可触摸的科普体验,当青年在高校科技社团中培育创新思维,当科普工作实现群众化、社会化、常态化……更多举措正汇聚成培育创新土壤的核心力量。
高校科普构建的长效机制,不仅能让科学精神融入社会肌理,更能通过激发全民科学兴趣、夯实创新人才储备,为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筑牢根基。
恰逢第九个“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这种探索更具特殊意义——“高校星火馆”项目已于近日面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通高等学校启动,通过支持高校建设科普阵地和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扩大高端科普资源供给,构建完善的科普工作体系。当高校教育科研设施以吴孟超院士般“握刀即稳”般的坚守,将高端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可触摸的科普体验,本质上是对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精神的当代传承。
这既是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基础工程,更是以科普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高校教育科研设施开放以星火燎原之势构建的科普生态,正以“科技为民”的答卷,书写着民族复兴征程中科技工作者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使命担当。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