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海聚英才”学科交叉高峰论坛菁英思想汇举办

发布日期: 2023.11.12

11月10日,由上海市科协主办的2023年度“海聚英才”学科交叉高峰论坛菁英思想汇暨第十二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授证典礼在科学会堂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陈凯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金亚秋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朱新远教授,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顾祥林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胡金波研究员出席典礼,并为 “第十二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颁发证书。卢敏等30位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获得该项荣誉。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韩志强出席并致辞。

其中,基础研究类青年科技英才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卢敏创新性地提出了“改邪归正”的癌症治疗策略。用砒霜做p53复活剂,将“致癌恶魔”——突变后的p53驯化成“治癌天使”,成功摘取了靶向抗癌药的“圣杯”,带给了癌症患者生命的新希望。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孟飞龙解开了抗体基因超突变为什么具有偏好性这一困扰全世界科学家40年之久的难题,揭示了DNA柔性在抗体基因超突变中的作用,为设计下一代抗体基因人源化动物模型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陶虎创新地将蚕丝从传统纺织材料转化为新型医用和信息功能材料,围绕脑机接口、生物存储、智能传感器和植入式医疗器械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开创了全球首个基于丝蛋白的瞬态可溶电子技术,首创了国内免开颅微创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世界首例丝蛋白骨固定螺钉的临床应用。

成果转化类青年科技英才中,同济大学教授朱兴一在道路损伤自感知、自诊断、自愈合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成果支撑了首都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新加坡实里达机场等智慧跑道建设,山西智能网联重载公路示范基地、北京延庆冬奥会馆主通道等智慧公路建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主治医师孙云帆聚焦肝癌转移复发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阐明了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肝癌转移复发的“种子”及其血行播散的分子机制。他还联合企业研制全自动 CTC 检测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肝癌转移复发预警新体系,实现了在临床上预测和动态监测肝癌转移复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竺向佳长期致力于高度近视白内障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防治,构建了高度近视白内障智能诊疗一体化平台,通过精准决策、测算、手术、随访,使白内障病患群体术后疗效显著提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大幅下降。

企业创新类青年科技英才中,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佳敏带领团队开发了高工程临界电流密度的高温超导带材,取得了我国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批量化生产的实质性突破,为可控核聚变工程向紧凑型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原材料。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少卿长期从事舰船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减摇鳍、减摇水舱、减摇陀螺、抗横倾系统等多项舰船姿态控制设备的自主研制与产业化应用。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万米载人潜器奋斗者号支持母船“探索一号”、“东方红三号”科考船等国内外知名科考船。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房小艳多年来致力于磨削工艺、高端磨削装备、智能检测与控制等精密加工工艺装备相关的技术研究,构建了高端数控机床软件和磨床智能化功能的自主研发能力、产品研发虚拟机床测试能力,参与完成了2MNK9810、2MNKA9820等纳米级数控超精密加工装备的自主研制。

此次授证典礼以 “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6个方面的科学家精神为出发点,划分6个组别,通过“采访+故事”的形式,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本届青年科技英才用行动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故事。本届入选的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携家人及科研团队成员参加了本次授证典礼。典礼接近尾声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带着深深的情感合唱了诉说心声的歌曲——《我们都是追梦人》。(记者:陈怡 编辑:刘彦岑)

上海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