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唯帽子”、扩大覆盖范围、加强培育考核…… 2025年中国科协博士生专项计划有了新变化

发布日期: 2025.11.05

近日,2025年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以下简称“博士生专项计划”)启动,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负责人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解答。

与去年相比,2025年博士生专项计划有了多方面变化。

上述负责人表示,今年的博士生专项计划明确反对“唯帽子”倾向,将“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更名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聚焦培育定位。同时,完善推荐模式、扩大遴选规模,实行省级科协和全国学会双推荐双培育机制。此外,计划取消仅面向高校的限制,扩展到面向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扩大了覆盖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博士生专项计划明确,所有培育对象须在培育周期(2年)内完成不少于240学时的培育活动,考核方式为过程考核和终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以培育学时完成情况、参与活动表现为重点,终期考核主要围绕思想表现、实践成效、科研成果等内容开展。此外,资助方式进一步优化。博士生可按一定比例预支经费,为参与学术活动提供便利。

今年在申请条件中增加了“原则上距离毕业时间在2年以上”的要求,以确保入选者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各类培育活动。上述负责人表示,对距离毕业时间不满两年的博士生,如立志长期在国内从事科技工作,在承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不少于240学时培育活动的基础上,也可申请参加。

今年的新要求对已入选2024年试点工作的博士生有何影响?上述负责人回应,2024年试点期间建立的服务平台、学术资助机制、国情研修体系等核心举措将全部保留。已入选博士生的培育周期、资助标准、服务内容均按原试点方案执行,同时可额外享受2025年新增的“社会历练”等培育服务,确保培育权益只增不减。

据悉,2025年博士生专项计划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在社会实践方面,选取部分大国重器、战略工程、大科学装置作为博士生社会实践点,以短期蹲点方式选派博士生到相关单位承担助理等工作,现场观摩体验大国重器的运转、战略工程的作用和大科学装置的成就。

在产业实践方面,依托“博士创新站”“博士特派员”等,组织入选者深入企业开展技术调研、难题攻关,参与研发项目,打通“科研-产业”衔接通道。拓宽基层服务渠道,结合“科技下乡”“科普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入选者赴基层开展科技咨询、科普讲座。

在调查研究方面,围绕“国家科技战略与青年责任”“科技自立自强的实践路径”等主题,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采用“揭榜挂帅”选题征集模式,确定调研选题并组织入选者深入基层,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形成专题建议上报相关部门。

据悉,博士生专项计划为入选者提供组织吸纳、学术兼职和学术资助三方面培育服务。具体包括,帮助入选者在托举期内免费成为托举全国学会的学生会员,在高水平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组织担任兼职助理岗位,在学术期刊担任兼职编辑助理岗位。中国科协按照累计不超过人民币4万元的标准为入选者提供学术资助经费。

博士生专项计划试点工作自2024年9月启动实施以来,共有179家全国学会对3225名博士生进行培育。据初步统计,培育对象共申请12607项学术资助,其中资助发表学术论文4580篇、参加学术会议7760项、开展出国(境)交流267项。(记者 代小佩)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