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观察:
示踪科技前沿 全面回归学术本源

发布日期: 2025.07.10

7月6日,在中国科技会堂,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站在主论坛讲台前,言辞恳切:“当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任务愈发紧迫,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我们科技界来群策群力。”

这场没有开闭幕式、没有繁文缛节的学术盛会——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从7月1日持续至31日。在整整一个月里,科技工作者将围绕“示踪科技前沿 助力创新发展”主题,通过近百场专题论坛,广泛开展学术研讨,深入交流创新思想,奋力书写科技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坚持学术引领:

前沿探索与交叉融合

学术交流是科协年会的核心内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本届年会精心设计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活动。

一个核心环节是7月6日主论坛发布的“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自2018年起,每届年会均会发布最新成果,目的是研判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推动我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此项成果评选由80家全国学会共同组织。第一阶段由56位战略科学家推荐90个问题难题,覆盖数理化基础科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进材料、资源能源、空天科技、农业科技、生命健康等十大领域23个细分方向。第二阶段再由23位战略科学家组成终选学术委员会,从前沿性、引领性、创新性、战略性四个维度严格评议,评选出10个前沿科学问题、10个工程技术难题和10个产业技术问题。

如“基于密码学视角的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论和防护体系”入选十大前沿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小云阐释说:“一方面,密码学可以有效作用于人工智能的数据信息隐私保护;另一方面,密码学中的可证明安全机制可以用于防范深度伪造技术,识别图片、视频等的真实性,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

在工程技术领域,“面向通信与智能融合的智简网络技术体系”入选十大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指出,当前,通信领域面临理论性、智能性、灵活性三大瓶颈,难以应对智能泛在化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智简网络作为通信系统设计的新技术体系,通过深度融合通信与智能,实现系统的高度简约化,对提升信息通信领域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除了提示引导学术发展方向,本届年会在主旨报告环节,特别邀请了研究量子技术、人工智能、深海科技、种业振兴、生物制造等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咖”,分享与展示相关学科的最新前沿突破和发展趋势。

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指出,目前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处于国际引领地位,量子计算处于第一方阵,量子精密测量在若干领域处于世界前沿。未来希望通过若干年努力,构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并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创造超越自然的新型智能形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表示,目前我国是生物技术研发大国,但不是核心技术策源地。未来要建立基础研究跟产业化、科研单位跟企业有机结合“双轮驱动”的创新体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回归学术本源:

求真求实、鼓励争鸣

回归学术本源,成为这届年会最鲜明的底色。

本届年会在组织上力戒形式主义,秉持“务实节俭”原则,不设开闭幕式,严禁安排宴请等非学术交流活动;严控线下活动规模;在会场布置上,不制作背景板,甚至不再提供签字笔、笔记本等物品。这些举措只有一个目的——让科技工作者将全部精力放在学术交流本身。

在为期一个月的年会中,众多专家学者将在各自领域的前沿问题上深入探讨,不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本次年会首次启动“非共识议题”征集活动。动员98场专题论坛围绕研讨主题,提出能够触发学术理念突破、颠覆现有知识体系、变革研究方法的议题。这些议题经专家评议形成非共识议题清单,年会结束时在线上发布。

学术把关机制也得到强化。各专题论坛由权威专家“挂帅”组建学术委员会,对“谁来讲、讲什么、谁来听”严格把关。

本届年会还创新成果凝练机制,邀请中国科协副主席、常委参加各领域专题论坛,牵头召开跨学科学术研讨会,指导全国学会围绕各领域难点堵点凝练高质量决策咨询建议。

同时,本届年会恢复了论文征集传统,围绕年会主题,98场专题论坛与156种科技期刊合作,共同开展年会论文征集与出版工作,其中高质量期刊比例超过90%。经学会推荐、综合评价等环节,选出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并于年会结束时线上发布。

激发人才活力:

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托举

在7月4日召开的“极端制造基础科学与工程前沿专题论坛”会场,6位极端制造领域领军学者分别作前沿领域专题报告,到了讨论环节,几位年轻博士生就“微重力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问题向台上院士提问,得到细致解答,他们是“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的入选者。

让青年学者从听众变为参与者,是本届年会一大特色。

年会组织动员专题论坛承办学会遴选百余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担任学术秘书。在问题难题征集中,采用战略科学家和青年科技人才双轨协作模式,匹配青年科技工作者担任学术秘书,深度参与问题难题的解读和内容深化。

例如,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前沿探讨”专题论坛,采用了“院士领衔+青年交流”机制。论坛特邀10余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及博士生专项人才,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等近20位顶尖专家同场平等交流。

年会还组织召开了“中国科协主席与青年科技人才见面会”,听取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工作和生活需求等,对他们遇到的疑惑提供解答建议,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勇挑重担。

中国科技会堂的咖啡厅里,几位青年学者围坐在院士身旁,讨论着会议中未尽的话题。这样的开放式学术交流场景,在为期一个年的年会期间随处可见。

就在这一问一答、一思一辩中,思想碰撞的星星之火日渐燎原,不断淬炼着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07月09日 第 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