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7.13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万建民,围绕种业振兴作了题为“生物育种发展现状与挑战”的主旨报告,深入剖析了我国生物育种领域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尤其强调了生物育种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万建民指出,粮食安全作为国家重大需求,包括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生产总量、提高国民营养健康水平、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增强国家农业竞争力等几个方面。其中,生物育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
我国生物育种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历经矮秆化、杂种化、分子育种、设计育种等发展阶段。如今,第四次技术变革正蓬勃兴起,生物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生物育种进入“BT+IT”(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设计时代。“发达国家的种业公司基本处于3.0阶段,大型跨国种业公司已迈入育种4.0时代,我国正从2.0向3.0迈进,与跨国公司存在代际差。”万建民说。
万建民介绍说,在种业竞争格局中,目前,跨国公司占据主导,跨国公司5家公司占全球种子市场份额的65%。我国种业核心技术,包括基因编辑工具、全基因选择的核心算法等原创核心专利仍处于落后的状况。
2024年全球种业前十强中,仅隆平高科一家中国企业位列第八。尽管我国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45%,但与美国60%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已培育出耐寒小麦、高抗性淀粉小麦、抗病水稻等多个新品种,部分已实现产业化应用。”万建民表示,然而,整体产业化水平仍较低,“2023年我国批准的10例基因编辑作物尚未实现大规模推广。”
为应对挑战,万建民提出“双轮驱动”战略,即基础研究与企业产业化相结合,构建科研单位与企业协同创新体系。他呼吁,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推动多学科融合,提升育种效率和品种质量。
“我们不能再只追求产量,而忽视品质。”万建民指出,未来育种应兼顾产量与品质,推动抗病虫、耐逆、环境友好型品种的研发,同时关注特殊人群需求,开发低糖、低蛋白等功能性作物品种。
万建民院士强调,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兴起,发达国家及跨国企业集团愈发重视生物种业创新发展,并将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我国必须加大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力度,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战略性新兴生物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环报记者文雯)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