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年会:科技守护生命健康安全
核医疗:“精准杀敌”

发布日期: 2025.08.01

视觉中国供图

每一种疾病都有自己的营养“喜好”,尤其是肿瘤。核医疗中的放射性核素,正是利用了疾病的嗜好,乔装成为它们喜欢的样子,悄悄地混进“敌人”内部,通过侦察识别,再慢慢包围,最后一举击破。

日前,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核医疗产业发展”学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宪庚、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以及来自多家医院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核医学诊疗技术、放射性药物创新发展、靶向治疗等前沿热点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推动我国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核医疗有多“硬核”

核医疗正在重塑重大疾病诊疗模式。柴之芳院士在论坛报告中强调,精准性高、稳定性好、杀伤力强,成为放射性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三大显著特征,让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率达到了65%-70%。

“相比于其他诊疗方式,核医疗在临床中最大的优势,在于啃下了‘精准制导’这块硬骨头。它能在分子细胞层或基因层级实现精准诊断、定点治疗和深度追踪,从而实现了诊疗一体的目的。”天津市核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医科大学正高级工程师杨斌,在接受科普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核医疗实质是利用原子核的内部力量,重新构建细胞分子在微观世界中的秩序。在临床诊疗中,核药就像带有雷达跟踪和GPS导航功能的制导导弹,装有放射性核素部分就是战斗部位,类似于导弹弹头,能够穿透骨骼,定向识别病灶,摧毁病变组织。

如何科学认识核医疗

经历了与疾病细胞的厮杀,放射性的核素在身体内的放射强度开始逐渐减弱,其衰变产物和未衰变核素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尿液和汗液代谢出来,整个过程短的在几个小时,长的在几天时间。每过一个半衰期,核素的放射强度就会下降一半,几个周期以后将几乎检测不到,对身体几乎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天津市核学会常务理事王东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包括手机、电脑、家用电器、太阳光、紫外线,还有可食用的香蕉等水果和粮食等都存在辐射……但这些辐射并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如果人的身体内年累计辐射吸收剂量达到200毫西弗(mSv)以上,会产生白细胞减少等血象的变化。但这个剂量在实际中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国家在这方面有着明确的控制标准。比如在核电站等领域工作的人员,其累计辐射吸收剂量控制标准一般是在20(mSv/年)以内。

核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不同疾病的诊疗范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陈跃在论坛介绍,预计到2028年将有28种潜在的新型诊断型放射性药物问世。这些药物将适应于前列腺癌、肺癌、帕金森、肾细胞癌等疾病。(科普时报记者 季春红)

来源:《科普时报》(2025年8月1日 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