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地下工程数字化标准体系,推动城市数智化转型”研讨会在沪召开

发布日期: 2024.10.25

10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地质学会主办、学会地下工程数字化专委会承办的“地研荟”系列活动之“建立地下工程数字化标准体系,推动城市数智化转型”研讨会在华东电力设计院召开。会议由上海市地质学会理事长杨联萍主持。

会上,杨联萍诠释了上海市地质学会“地研荟”活动的定位、目的、意义及取得的成效,简述了本期“地研荟”主题、议题和背景情况,并对与会嘉宾、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学会地下工程数字化专委会副秘书长丁爽围绕“建立地下工程数字化标准体系,推动城市数智化转型”主题,对上海市地下工程数字化现状、地下工程数字化标准体系研究及地质与地下工程数字化关键技术进行了专题阐述。

会议邀请了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标准定额管理处处长陈雷,中国地质学会会士、上海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教高(二级)严学新,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申元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教高梁志荣,首届上海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教高项培林,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数字分院教高辛佐先,同济大学教授王建秀,上海大学教授张孟喜等7位专家,为上海地下工程数字化工作建言献策。

陈雷表示该课题很好地诠释了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地下工程数字化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不同的对象如何使用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单位之间顺利的信息沟通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严学新提出数字化或者数据库的建设需要先解决两大问题,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中要着重考虑实际的应用性、要在政府的大平台跟企业的小平台之间建立共享通道;梁志荣指出目前地下空间数字化标准的细分领域发展不均衡,如地质数据、三维地质建模数字化较完善,而勘察外业和土工试验欠缺等。地下空间数字化标准体系应增加跟其他相关领域的多接口、多交互,加强各个标准之间的联系;项培林认为编码编制和分类这项基础性工作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数据管理融合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管理的平台,将数据格式开源、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城市更新衔接等对平台的管理和运维非常重要,数字集成和交互编制则需要尽快提上日程;辛佐先从多年工作实践的角度,指出了纸质标准到实际落地的难度,并提出了数据格式开源、共享编码器等建议;王建秀建议,要主动设计好对外接口,标准体系应纳入城市规划。希望软件技术和应用技术在未来能够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互;张孟喜认为数字化工作的顶层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数字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是一个平台或者工具,如何保证运维阶段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海量数据和信息的保存,未来方案的变更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并应建立一个不同标准可以有机结合的标准体系。

上海市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地下工程数字化专委会主任吕志慧,地下工程数字化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刘学增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对专家的意见表示感谢,强调了会议取得的成果。

上海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