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10.30
金秋十月,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机制展开全新篇章。近日,“2025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系列活动”在湖南长沙启动,系列活动围绕青年科学家对话、工程师交流、青少年创客营、“倾听科学空间”建设等四大板块开展,是落实元首外交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科协2025“开放合作月”人文促进中非科技界开放、信任、合作的重要活动之一。
近日,“2025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系列活动”在湖南长沙启动
中国与南非虽远隔重洋,但两国友谊源远流长,树立了中非友好合作的典范。随着世界格局深刻演变,中国与南非作为“全球南方”重要成员,正携手构建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和科技人文交流,既契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落实“四大全球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举办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在习近平主席与拉马福萨总统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科协与南非科学技术创新部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致同意加深两国在公众科技参与、科技人文交流、工程师互认、工程与数学教育、女性参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
2025年,双方以元首外交为引领,扎实推动谅解备忘录落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贺军科和南非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布莱德·恩齐曼迪在半年内实现互访,对落实元首外交成果、增进互信、巩固合作机制进行顶层设计;建立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技术工作联合委员会并在南非举办首次会议,确定了联委会组织框架、工作机制及年度合作计划。
以青年智慧应对全球挑战
2025中国—南非青年科学家圆桌对话代表合影
“青年是中非关系的希望所在。”面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粮食安全等领域全球共性挑战,青年科学家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其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南非青年科学家圆桌对话上,近40位中南科研及技术人才围绕“青年发展与全球挑战结合”“国际科研项目对人才成长的加速作用”“未来科研新兴领域”三大议题深度交换意见,共同探索建立长期合作网络与机制,推动面向未来的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
“成功的协作关系应建立在良好的人际纽带上。”活动现场,南非工程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西里尔·奥康纳指出,基于信任、思想碰撞甚至设施共享中结下的友谊,才是穿越所有文化和语言障碍的“通行证”。中南大学和南非开普敦大学代表分享了两校自2013年以来结下的跨越半球的科研友谊,双方在联合研究、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成为中南科技合作的生动缩影。两国青年科学家普遍认为,由于现代科研的多学科融合等特点,各国科学家更加需要开展跨国界、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南非SION AGRI公司地理空间科学家阿蒂·康布林克表示:以精准农业为例,需要化学家、农艺师、地理空间专家等多学科专业人才的合作,这使得国际科研合作更加必要。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中国与南非青年科学家正站在变革的前沿。共同储备技术、培育人才、搭建网络,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机制为两国青年科技人才搭建了广阔的交流舞台。他们不仅传承着中南传统友谊,更以科学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在交流合作中逐渐成为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
以工程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工程师是推动工程创新、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两国工程能力提升是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协倡导成立的中国工程师联合体与三一集团在约翰内斯堡共同建设首个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建设中心,与南非工程理事会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
2025中国—南非工程师交流活动邀请了百余位两国工程师代表围绕智慧绿色交通、清洁能源领域,就北斗智慧物流、近零碳高速非洲适配、风电光伏联合研发、南非能源转型路径等议题研讨并凝聚共识。
南非工程师参观铁建重工
在会场外,南非工程师还前往三一集团、铁建重工等企业开展实地调研,亲身感受“中国制造”的工程产业前沿。在三一集团18号灯塔工厂,南非工程师亲眼见证全球工程机械行业首个能实时采集、核算碳排放的“绿色工厂”,近距离观察智能产线的运作流程。在铁建重工,他们惊叹于全球唯一能同时研制盾构机与矿山法隧道装备的专业实力,近距离观摩“地下巨龙”的组装与测试过程。很多南非工程师表示,这些尖端技术和装备,对南非乃至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合作价值。
通过类似交流活动,双方将不断提升两国工程师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掌握前沿技术的优秀工程人才,让他们成为推动两国各领域发展的力量,助力中国和非洲共同实现经济腾飞与社会进步。
以科学素质推动文明互鉴
公众科学素质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连。2025年3月,中国科协代表团访问南非期间,中国科技馆与南非Sci-Bono科学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双方正在推动合作建设“倾听科学空间”(Life.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Education. Network Science Space),打造优质科普资源展教互动“样板间”,促进科学文化交流互鉴。
“倾听科学空间”整体规划面积200m2,通过科学教育展示、互动体验、联合举办活动等,为观众呈现多元科学体验:观众可以在“思维训练”六大主题展品中激发思维潜能和灵感;在“非遗科韵”互动展品中探寻中国传统非遗中的科学智慧;在“VR体验”展区化身探索者,踏上“虫洞拯救计划”的征程;在“神机百变”展区与灵动的机器狗互动;还能参与开放科学课堂,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本次“倾听科学空间”的合作,正是中国和南非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重要体现,也是两国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科学空间预计于2025年11月初建成,并于11月中旬G20峰会在南非召开期间开幕。未来,双方将拓展更多合作渠道,搭建促进中南知识共享与科技合作的桥梁,共同为促进中非友谊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以青少年友谊奠基未来合作
参加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非板块)的南非学生体验VR技术
2025年7月15日至29日,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非板块)(以下简称“创客营活动”)在陕西省举办。来自南非和中国的70余名师生线下体验了一次难忘的“科学与文化交融之旅”。此次活动不仅搭建了中外青少年交流互鉴的平台,更有力推动了具有全球视野的未来科技人才培养,为中非科技教育合作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力量。
创客营活动带领非洲师生走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考古博物馆、西安城墙,探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魅力;走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参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园区,感受中国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中非青少年协同开展人工智能实践活动,体验科技魅力,在交流互鉴中增进友谊。
创客营活动期间,南非学生学习中国书法
从博物馆到实验室,中南两国青少年在交流中不断增进理解,产生共鸣。他们有人爱上了中文,有人坚定了科研梦想,有人希望把中国的经验带回家乡。中国和南非的青少年在交流中感受和理解对方文化,在对话中培养了深厚的跨国友谊。未来,他们将成为两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文明互鉴的使者,为全球合作共赢奠定坚实基础。
跨越山海,共创未来。随着交流形式不断丰富,合作领域持续拓展,中国—南非科技人文交流机制将助力元首外交成果落地生根,进一步夯实中南友好的民心基础,为配合实施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构建中国—南非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