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吸引多国科学家聚集北京?他们给出了“共同答案”

发布日期: 2025.10.29

10月27日至29日,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京举办,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及36个国际、国别科技组织的120多位境外嘉宾齐聚一堂。会场内,不同肤色的与会者热烈交流;这一刻,科技的纽带超越了地理的界限,将全球智慧汇聚于此。

当前,世界正经历深刻变革,人类社会遭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发展不平等、贫穷等一系列全球性挑战。这些挑战的复杂性和关联性,使得全球科技界的携手合作成为必然选择。

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

如今,人工智能已经逐渐蜕变为驱动科研突破、重塑产业格局的核心力量。本届论坛以“人工智能促进科技与发展”为主题,与会嘉宾带着跨领域的洞见、对技术变革的思考,在思想碰撞中探寻科技服务人类发展的路径,为全球AI时代的协同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一场“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科技盛会

“本届论坛搭起了一座跨国界、跨领域的桥梁,我们既能分享前沿洞见,也坦诚直面共同挑战。不仅有助于厘清当前的技术瓶颈与发展趋势,更为下一次突破积蓄力量。”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士、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创始人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说道。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终身会士、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创始人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

多位参会者不约而同地谈到,此次论坛不仅是一场技术交流盛会,更是一座连接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思想桥梁”,大家在坦诚对话中直面共同挑战。

国际科学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萨尔瓦多・阿里科强调,中国科协作为国际科学理事会的重要成员,两者组织方式相似,均为全球科技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紧密联系为共同应对全球议题提供了坚实基础。他指出,全球议题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挑战,更意味着各国需要联合起来,从全面、可持续的角度共同解决问题。

此次赴华参加论坛,新西兰工程院院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徐旬言辞间充满了兴奋。谈及人工智能与行业应用,作为制造工程领域的专家,徐旬指出,“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DeepSeek模型已在全球产生广泛影响,这对于制造业而言,不仅带来了理念革新,更创造了技术落地与创新的机遇。”

新西兰工程院院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徐旬

从专业视角出发,徐旬的视线聚焦于智能制造领域的模拟仿真技术。“世界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他表示,基于传统产业的实际需求,模拟仿真技术已逐渐形成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交叉融合的新范式。“聆听不同领域专家关于技术融合的新进展,是我最期待的部分。”

例如,徐旬指出:“当前智能制造业正面临着‘数据困境’。因此,如何获取优质数据、平衡行业数据的共享与保护,以及通过有限数据实现模型训练,是研究者们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也是需要在论坛中共同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已经是第二次参加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他提到,10月27日开幕当天早上,他已与行业领导就“开放科学”展开交流,探讨如何通过合作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推动开放科学。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科学》(Science)系列期刊出版人比尔・莫兰

一位来自非洲的青年学者表示:“在这里,我不仅听到了顶尖科学家的报告,还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进行了深入交流。这种多元化的对话,正是当前我们最需要的。”

人工智能影响:从科研加速器到治理新命题

目前,AI对全球发展的影响早已渗透科研、产业、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它既是推动突破的“加速器”,也伴随着需要审慎应对的挑战。

“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遥远的未来概念,而是深度嵌入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核心驱动力。”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说道。他认为,本届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与未来产业、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医工融合下的同一健康新范式、开放科学与全球合作四大议题展开,正是把握住了技术变革与人类发展的关键脉搏。

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表示,尽管AI为科研带来显著突破,但也要警惕局限性与潜在风险,“AI并非绝对可靠,AI也可能放大人类偏见”。

针对这些挑战,杜宁凯提出解决方案:“仅靠伦理准则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核心是让人类智慧与机器智慧深度结合、持续互动。我们需要像培养人类智慧那样对待AI,既挖掘其巨大潜力,也正视其明显短板,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合理运用机器。”

杜宁凯同时提醒,科研的可靠性始终依赖数据质量:“就像任何实验或论证一样,数据本身的质量决定了结果的价值。如今数据量大幅增加,科研人员必须确保数据‘符合任务需求、足够胜任任务’,并通过严谨验证排除污染或问题,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在比尔・莫兰看来,本届论坛不仅要讨论人工智能如何推动科技进步以服务社会,还应推动制定相关标准、建立监管机制,确保人工智能的安全使用。“短期对话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关注对话对当下的实际影响,以及对未来、对后代的长远价值。”

这也引起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慕凯华的共鸣。

“人工智能全面管控真正的出路,在于建立审慎而灵活的治理框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全球科学共同体的深度协作。”慕凯华强调,科学合作必须建立在共同的道德准则与安全规范之上,但同时也应保持开放。

以开放协同破解全球难题

在AI驱动的全球科技变革中,“开放合作”被与会者反复提及,无论是应对技术挑战,还是推动AI服务人类共同利益,国际协同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自2019年起,中国科协发起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坚持打造聚焦全球科技前沿、凝聚发展共识的重要平台,为可持续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和全球方案。

南非科创部研究开发支持副总司长伊姆兰・帕特尔指出,全球科学合作至关重要,南非赞赏中国搭建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这一充满活力的平台,让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全球科学机构能够参与加速行动,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方式,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

南非科创部研究开发支持副总司长伊姆兰・帕特尔

“中国科协与众多机构携手,共同探讨社会面临的挑战,而非仅局限于科技本身。这样的开放合作对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能起到关键作用,因为科技的进步、公众对科技的信任,最终都将服务于社会发展。”比尔・莫兰说道,结合本届论坛核心主题,美国科学促进会和中国科协还将在人工智能与政策结合的方向上展开更具针对性的对话与协作。

近年来,多个国际科技组织在华成立,包括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国际介科学组织、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亚洲仿真联盟等。对于这样的趋势,同样与中国科学界的联系深厚而广泛的穆罕默德·S·奥拜达特称之为“水到渠成的结果”。

“这不仅是因为亚洲在全球格局中占据着核心,更重要的是,中国在电动汽车、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拥有着世界级的城市基础设施。”他表示,正是这些优势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组织深耕亚洲、辐射全球的理想枢纽。

“科学无国界,”徐旬强调道,“通过搭建此次论坛在内的高层次、开放性的国际对话平台,让更多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科学家坐在一起,用国际视野去理解、沟通与合作,才能共同铸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与会者认真倾听报告

这场汇聚全球智慧的论坛,不仅勾勒出AI赋能发展的清晰路径,更传递出一个核心共识:在人工智能深刻改变世界的时代,唯有在开放中协作,在审慎中创新,建立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才能让AI真正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向前的重要力量,让科技之光普照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