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数字科普扶贫工程为贫困地区群众送去科学文化食粮

为贯彻中央扶贫攻坚工作的重大部署,落实全省加快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山东省科协、省财政厅于今年启动了山东省数字科普扶贫工程。

  扶贫扶智,全面服务全省精准扶贫大局。2016年4月,山东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山东省数字科普扶贫项目(2016-2018)实施方案》,项目以加强贫困地区科普设施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科普服务能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全省(除青岛)6805个省定贫困村每村安装一台数字科普播放终端,实现省定贫困村数字科普服务全覆盖,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按照实施方案要求,2016年度计划完成1900个贫困村的数字科普扶贫终端建设任务。截至12月10日,安装工作全面完成,涉及16市45个县(市、区)。其中,集中在泰安、临沂、聊城、菏泽4市所辖东平等20个脱贫任务较重县,安装了1638台数字终端,其余12个市安装了262台。

  精准实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同步推进。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6年4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74号文件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全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与之配套的《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将“省定贫困村综合文化活动室配套安装数字科普显示屏”写入其中,山东省数字扶贫工程的实施纳入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得到同步推进。

  为实现工程的精准实施,山东省科协加强了与文化部门的工作协调,根据省文化厅提供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和数据确定终端安装点,实现了数字科普终端的精准化安装,做到了应安尽安、一村不差,确保物尽其用。

  精准施策,确保贫困地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降低。山东省科协充分调研、综合分析贫困村的环境条件、管理服务能力和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确定了工程实施以山东数字科普工程系统为资源、技术、服务依托,在统一标准下追求差异,在统一管理服务中体现个性,精准施策,确保贫困地区数字科普公共服务水平不降低。一是终端软件系统控制方面,在确保与山东数字科普工程系统技术同步的同时,提高了终端的配置与应用标准,增加了终端在线节目分类下载存储播放和内置点播功能。终端增加了内置大容量硬盘,处理器由双核增加到四核,屏幕大小也由原来的42吋增加到43吋。有宽带上网条件的,可通过网络传输、储存、播放节目和进行定时更新,无网络情况下也可开机即播即看内置节目,根据需求人工更新节目。二是设计安装了人工开机系统界面和简洁直观的生活百科、健康养生、种养技术、致富经营、儿童天地、防灾减灾、曲艺杂谈等点播栏目菜单,便于群众操作观看。三是精选节目资源,确保群众需求。从山东数字科普工程20多万分钟的资源库中,优选了2381个科普视频节目和文化娱乐节目,时长达到50526分钟,分类编辑编排后,提前内置于终端之中供群众观看。

  强化协作,共同推进数字科普扶贫工程的实施。为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2016年4月29日,山东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山东省数字科普扶贫工程的通知》,明确了工程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省级财政负责工程的经费保障工作,省及各市、各县(市、区)科协是工程实施的主体单位,省科协负责工程的整体设计、工程统筹,以及设备、资源的招标采购、配发工作等;明确了县市科协与施工方负责终端设备的布点、安装工作等,做到了职责明确。省级财政今年共安排11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山东省科协、省财政厅之间,省与市、县之间,省市县科协与工程中标设计制造单位之间,强化协作,密切配合,积极履责,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规定和纪律,坚持严和实的工作态度,扎实工作,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山东省数字科普扶贫工程的实施,补齐了贫困村科普公共服务的短板,丰富了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编辑:宋瑞婷)

山东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