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架起脱贫致富幸福桥(四川省特木里镇)

坐落在大凉山腹地的特木里镇,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最为典型的布拖县的中心镇,特木里镇的脱贫是影响布拖县脱贫攻坚胜利的关键因素。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视察脱贫攻坚。总书记的牵挂,总书记的嘱托,给特木里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实现火把原乡儿女脱贫奔康注入了强大动力。

特木里镇是布拖县马铃薯大镇,种植面积近1.65万亩,占全县马铃薯21万亩的7.8%。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府所在镇,有12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258户、5330人,贫困发生率达45.7%,“面广人多程度深,特殊问题相交织”,是脱贫攻坚的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艰中之艰。

特木里镇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而耐寒、耐旱、耐贫瘠的马铃薯是该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存在种薯活力差、品种混杂、栽培粗放、加工业缺乏、技术推广艰难等问题,长期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表示:“……马铃薯越是贫困的地方种植越多,要从扶贫开发的角度发展马铃薯,多加支持。”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布拖县特木里镇马铃薯产业脱贫指明了方向。

受到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三农情怀的感动,特别是其创立的科技小院模式的影响,在2018年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成立之际,坐落在特木里镇的布拖县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首批受牌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技协、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了“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这只受到各级科协、农技协、高校、企业呵护抚育的小花,开始在特木里镇生根,绽放,吐露芬芳。

在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资金支持下,江油市对口帮扶布拖县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等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整合万里行、三区人才专项等科技扶贫专项,四川农业大学对科技小院设立专项招生指标,马铃薯团队师生,开始以“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小院+贫困户”的特困山区技术推广新模式,长期入住特木里镇,以马铃薯产业服务为主,全方位助力脱贫攻坚。

一、借力科技创新,聚焦马铃薯主导产业需求,为特木里镇脱贫攻坚发力

科技小院坚持在土地上做文章,聚焦马铃薯产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集中攻坚行动,按照“巩固传统、探索新路”的思路,突出“产业到乡、增收到户”,以“建基地、整产业”为路径,依靠科技创新与服务,全力做大布拖马铃薯主导产业。小院师生及团队在马铃薯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创新了适宜于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的马铃薯产业的关键技术,为脱贫攻坚精准发力。

一是创新了以调控种薯活力为核心的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与西南混作区马铃薯周年生产多季节播种、多间套作模式配套的绿色轻简化种薯活力调控体系,解决了种薯活力差的问题。

二是创建了适宜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的“良种、良繁、良法、良品、良模”五良联动新模式。获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五年累计推广面积1975.6万亩,新增利润125.17亿元。增强了特困山区马铃薯抗逆丰产能力,提高了当地粮食产业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我国同类生态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二、长期入驻,全面发力,取得显著成效

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是为切实打通科技服务农户与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特困山区产业扶贫的关键抓手,以研究生与科技人员长期入驻方式,及时发现、解决生产问题,实现为贫困户服务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的目标,涵盖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与生产、科技研发与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与服务、科技人才培养等各环节,形成了推动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发创新+成果示范推广+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的有效闭合。

(一)建立长效科技服务机制,推广马铃薯生产新技术。以特木里镇为核心基地,2019年团队50余名师生先后前往布拖县开展扶贫工作29次,累计服务时长400余天,形成了“乌洋芋”等资源生产调研报告、马铃薯大棚标准化生产手册、马铃薯晚疫病无人机统防统治建议书等书面文件和意见20余篇,指导建立凉山州当地马铃薯产业合作基地,协助创办农民夜校,依托“技能培训”为马铃薯产业“造血”,在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美撒、补尔等乡集中培训12次,现场指导13次,生产调研6次,总计培养马铃薯本土人才300余人次。

(二)建立新型联动模式,全面实现脱贫增收。小院建立了科技成果核心示范+推广应用+辐射带动的联动模式,建立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标准样板,从特木里镇逐步推广到补尔乡、美撒乡等乡镇,形成布拖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新样板。同时,辐射至昭觉县、喜德县、美姑县、甘洛县、通江县等乌蒙片区县,今年开展集中培训50场次、现场技术指导500余次,提供马铃薯等作物栽培手册2000余份,培养科技示范户20余户,农技人员120人,本土人才950人,指导建立基地5个,引进新品种7个、新技术1项,新模式1套,与马铃薯企业合作申报获得产业项目2项。通过直接对口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10户,现已实现带动每户规范种植优质马铃薯3亩以上,并使得每户的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00元以上,实现了脱贫,并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村30户增产增收。

(三)构建四级薯生产体系,有效提升马铃薯减损增效。小院在特木里镇打造了标准的“原原种—原种—生产种—商品薯”的四级薯生产体系,指导建立5000平米智能雾培大棚,一季生产原原种200万粒以上,增产75%以上,直接增收36万元以上,间接性农户增值500万元以上;逐步探索冬季种薯生产技术体系,预计再生产原原种100万粒左右,直接产生种薯经济效益50万元以上;指导2000亩原种基地种薯处理、晚疫病防治,预计减少损失30%,折合经济效益200万元以上;指导1000平米马铃薯贮藏库工作,预计可以贮藏马铃薯2000吨以上,贮藏减损由30%降低到5%以内,折合效益50万元以上,间接效益提升500万元以上。指导农户散户贮藏,商品薯减损降低5%以上,平均每户将至少减损1000元。通过科普教育与贮藏技术控制,指导农户吃上不发芽的营养健康马铃薯。

(四)研究生投身创业,开创脱贫新模式。小院长期坚守基层,彰显三农情怀,践行使命担当。为响应“万企帮万村”小院博士研究生彭洁创办实体企业“成都千盛惠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应用“五良配套”体系技术成果,全程陪伴式地帮助布拖农户种出优质高产、市场价格高的紫色马铃薯,创建国内外销售渠道,形成了稳定、持续且精准的扶贫模式,并将此扶贫模式复制和推广至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种植规模超过30000亩,每年增收16200万元以上。项目覆盖区平均脱贫率超过94%,人均收入从脱贫前不到2000元,到脱贫后的5000元以上。

(五)支部共建聚力,共筑战斗堡垒。小院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开展扶贫院地支部共建,全面助推脱贫奔小康,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两学一做”等重要活动,形成了科技小院—四川农业大学植物生理与生物技术党支部—布江蜀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锋模范、战斗堡垒作用,依托高校强劲的技术杠杆撬动布拖农业产业发展,全面助推脱贫奔小康。

(六)引领联合实践,志智双帮扶。引领了35名学农大学生科技教育服务特木里镇联合实践,开展了“薯遇布拖”社会实践活动、“问学启智,修德远航”支教活动等活动,在特木里镇小学开展志智双帮扶,开展科技培训、科普活动、健康培训等,反响强烈、成效显著,受到当地师生、家长、政府领导、驻村书记等多方面肯定。

三、稳定脱贫不返贫,乡村振兴再出发

自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布拖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百倍用心、千倍用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下足“绣花”功夫,硬碰硬补短板强弱项,实打实夯基础惠民生,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2018年底,成功退出86个贫困村,脱贫7138户3356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4%。小院所在的特木里镇,更将不断创新完善脱贫攻坚运作模式,引领布拖县实现全面稳定脱贫不返贫,乡村振兴再出发。

一是坚持以马铃薯种薯活力调控为重点,以加工、营销为产业延伸,逐步补齐品牌、市场营销短板,打造布拖马铃薯全产业链,让特困山区薯农种出高产土豆、吃上优质土豆、卖出致富土豆,实现马铃薯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二是将科技小院打造成为人才培养的新阵地、好平台,培育科技兴农本土人才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头羊,建立起一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助力脱贫致富。

三是建立马铃薯无人机植保统防统治体系,县政府预算主导,农村农业局技术把关,施药企业、各乡镇、村、农户全面参与,统防统治与综合防治相结合,由点到面,逐步实现晚疫病防控的全覆盖,保护和发展马铃薯产业。

四是打好脱贫硬仗,用心规划未来。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扶贫集中攻坚行动,巩固传统,探索新路,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产业到乡,项目到村,增收到户,全力做大马铃薯这一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布拖县2020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规划的编制实施,在引领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

行百里者半九十,众志脱贫奔小康。特木里镇的科技小院,这朵脱贫攻坚战地上艳丽的小花,正见证着一个美丽、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布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