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镇位于毕节市黔西县西部,距黔西县城19公里,东距贵阳126公里,西距毕节80公里,贵毕高等级公路和黔大高速横贯镇域,国土面积87.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32个村民组,7620户34745人,有贫困村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029户4144人。2017年林泉镇与黔西县一道脱贫摘帽。2016年林泉镇海子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贵州省十佳美丽村庄”。2017年来,林泉镇党委先后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脱贫攻坚大扶贫、大发展、大党建先进集体等荣誉。2018年林泉镇海子社区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成功接待了来自南非、坦桑尼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青年领袖代表,非洲联盟、欧盟代表,美国、日本、丹麦等国的国际组织、使馆代表,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扶贫部门参加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现场观摩会和国务院扶贫办“澜湄减贫合作能力提升项目”代表参观考察。
近年来,林泉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把科技助农贯穿脱贫攻坚各环节、全过程,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抓实科普知识宣传、强化科技服务带动、依靠科技示范引领、科教智力支撑,切实推动科技服务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一、抓科普知识宣传,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是组建团队传授科普知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科技服务领导小组,集结省市县乡村农业、林业、卫生等行业科技人才,打造“技术”服务团队。积极聘请省级科研专家、市级农业专家、县级林牧专家14人,组织镇内农业专家、科技副职、领办创办人才、返乡创业人才、乡土人才等100余人深入村组一线、深入农户家中,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宣传科技知识,帮助群众因户施策、问诊把脉,引导群众科学务农、提高实效。
二是立足平台讲授科普知识。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讲”“习”相结合,依托镇内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80余名讲习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接受的语言,大力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普及脱贫攻坚政策、农业实用技能、乡风文明理念等,着力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能管用,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群众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目前共开展各类讲习560场、覆盖群众26900人次。
三是用好载体宣传科普知识。坚持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在村组集中建立“大喇叭响起来”广播站,力求让“党的声音”响到群众的房前屋后,响到村庄田间地块,响到村寨的旮旯角落,把“党的声音”及时传到每家每户,正真达到“春风化雨润万物”的效果。利用媒体载体,轮流播放各类科普知识以及《李懒鬼脱贫》《孝心无价》等“微电影”,寓教于乐,寓“宣”于乐,让群众知耻辱,扶持脱贫志气。
二、抓科技服务带动,增强群众脱贫本领
一是强化技术培训服务。通过田间地头结合室内授课的方式,全面开展农村劳动力全员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户劳动力素质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组织科技讲习员围绕群众所需开展流动讲习,对群众关心关切的李子、豌豆、辣椒、烤烟、大葱、猕猴桃等种植技术开展技术培训478次,覆盖村民22850人次,有效提升群众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水平,有效提振贫困户脱贫的信心和底气。
二是强化科技指导服务。通过科技人员指导和考察市场,争取到上海惠和种业公司的全力支持,派人对林泉镇大葱种植和实地培育进行指导,加强对种植新技术的应用培训,帮助改进种植技术,同时注重加强培育群众商品意识,增强群众脱贫致富本领。2017年以来,林泉镇大葱产量提高至每亩6000斤以上。种植技术的科学运用,投入产出比翻一倍,实现了助农增收。
三是强化市场对接服务。针对农户担心的农产品销售问题,林泉镇坚持“走出去”,组织镇内科技人员积极外出对接重庆、广州等城市农产品批发大市场,与广州超市集团、千喜鹤集团等公司建立友好关系,搭建林泉镇大葱销售平台,大力销售农产品。通过这一举措,林泉镇蜂糖李、猕猴桃在广州、成都、新疆、上海等地成功推介上市,红心猕猴桃实现了在淘宝、京东、惠农网等平台销售,打消了农户担心的“发展了产业、往哪里销售”的念头。
三、抓科技示范引领,推动农业产业兴旺
一是引进企业示范带动。坚持科技引领,大力引进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落地发展,用好龙头企业先进生产技术,示范带动全镇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多渠道增加收入。目前,已成功引进长津农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海子生态农业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林泉建设了特色农业产业种植示范基地。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林泉已建成省级农业示范园区1个、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引进公司11家、组建合作社33家。
二是培育自身产业发展。围绕发展“四个一万亩”(10000亩猕猴桃、10000亩李子、10000亩蔬菜、10000亩烤烟)特色农业产业,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猕猴桃基地5个1.1万亩、李子1.3万亩,年种植蔬菜4万亩、养殖蛋鸡12万羽,构建了“村村有产业、一村有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确保群众依靠产业发展实现持续增收致富。
三是推动特色品牌创建。坚持科技人员指引,推动全镇精品水果种植全部采用“自然农法”,指导群众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以及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开拓和占有了精品水果市场林泉品牌。加强种植过程质量监管,推进种植过程远程监控,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群众注重品牌创建,对农特产品认证进行申报,目前种植的大葱、猕猴桃等已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成功注册“乌蒙奇果”、“林猕”等地方特色品牌。
四是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大力推行“科技人员+公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模式,积极盘活贫困户现有资产,吸收其土地和集体资产股权等入股,大力发展以大葱为主的绿色有机蔬菜种植。通过成立镇级平台公司、村级“村社一体”合作社,带动农户入股和农户自行种植,15个村级合作社吸纳1150个能人加入合作社(协会)、吸纳入社股金100余万元,建成基地18个,发展种植以大葱为主的蔬菜20000余亩。以农户每亩土地分红250元/季+劳动力分红1200元为保底分红(劳动力分红与大葱产量挂钩,大葱产量达到4000斤/亩,劳动力保底分红1200元/亩,产量每增加1000斤/亩,增加劳动力分红200元/亩),大葱销售的纯利润在扣除农户保底分红及其他投入后,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3:3:4的比例再进行二次利润分红。仅2018年,全镇群众从各企业和各合作社获取的务工收入达3600万元。
四、抓科教智力支撑,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一是夯实产业基础。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全镇形成了“山上果园、山下菜园”的产业布局,逐渐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在县科协的指导下,建成辣椒加工厂和菌棒加工厂各1个,冷库3200立方米,正在建设农产品交易中心和育苗中心。全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实地采摘、休闲养生、观光度假游融为一体,建成集民宿、餐饮、康养为一体的农家乐20余家,集生产、销售、观光一体的多肉植物园1个,集猕猴桃种植、康养、旅游为一体的“花果山”初见成效。
二是注重生态宜居。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邀请到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帮助规划乡村振兴蓝图。立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围绕“以集镇为中心,以秀美村寨为基础”,统筹镇村发展,主攻农旅一体化发展,确立了“果蔬之乡?农旅林泉”的发展定位,大力推动农村家庭改厨改厕改圈工程,重点治理镇村垃圾和污水,清理“两违”建筑,疏浚山塘水渠,推进村寨公共照明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文化长廊、观光休闲亭台、村寨生态停车广场等设施,实现户户有绿地、家家有花园的优美人居环境。
三是强化综合治理。利用科技建成智慧城镇综合服务系统,收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商业发展运营、智慧监控三大功能板块共计20余项服务内容,借助大数据,利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远程视频监控和手机APP软件开发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土地登记申办、建房用地申办、供水供电入户,低保申办,大病救助申办等为民服务事项网上一站式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