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擦亮特色品牌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奔小康(四川省通江县巴山土猪养殖协会)

通江县巴山土猪养殖协会位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现有会员321个,协会发挥科技引领,打造青峪猪品牌,提升青峪猪价值链,助推产业扶贫,带动百姓脱贫奔康。

一、科技支撑,塑造品牌,提升价值链

养猪是通江县的传统产业,素有“家家养猪、户户种粮”的传统习惯。十年前,在青峪猪养殖上不仅科学技术的普及率低,产业链根本没有,青峪猪因生长周期长、饲料转化率低,特别是每头青峪猪猪贩子要扣200元黑皮费,养青峪猪的比较效益低,缺乏品牌支撑,农民养青峪猪的积极性不高,“种粮为吃饭,养猪为过年,外出务工才挣钱”是大多数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协会与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组建了青峪猪产业研究院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对青峪猪保种、扩繁、生态养殖、饲料营养、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全链条引入科技研究。协会积极开展了青峪猪产业发展的各项科普活动,组织编印和发放了技术资料近万份,举办青峪猪养殖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户7000多人次,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市、县科技项目10多项,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11项,特别是在我国发生非洲猪瘟后协会启动了最先进技术原种公猪精液液氮保存,原种猪体细胞克隆,于2019年9月29日成功产出22头克隆猪,为行业抵抗非洲猪瘟找到新的突破口。其产品生产引进德国最先进气调包装技术和设备,确保产品品质。产品成为中国国航飞行员特供产品。

青峪猪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通过欧盟有机产品认证、国内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青峪猪养殖被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授予“福利养殖金猪奖”。2018年经国内权威机构评估青峪猪品牌价值为13.86亿元。

产品营销采用“互联网+物联网”线上线下全网营销,自主开发APP,成为京东、工行融e购等电商重要合作伙伴,建立青峪猪专卖店200余家。每头青峪猪价值从10年前不足1500元提升为每头10000元,养殖户尊称协会理事长张育贤为“巴山猪王”。

二、创新扶贫模式,带动百姓脱贫奔康

协会探索创新“政府+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协会+贫困户”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五年来带动1672户603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实现每年人均增收2000元。

自2015年以来,协会组织人员多次深入到确定的70多个青峪猪产业扶贫重点村,在逐户调查摸底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与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反复沟通、协商,确定帮扶方式,并与帮扶农户签订了《青峪猪养殖合同》或《青峪猪养殖入股协议》。

精准制定产业带动措施。对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采取由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协会会员,简称巴山牧业)提供猪苗、饲料和保底回购育肥猪的方式,确保贫困农户养殖出栏合格青峪猪每头不低于300-500元的纯利。对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将国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项目资金投资用于专业合作社发展,并量化给全村无劳动力、重病残疾、年迈体弱等无养殖能力的贫困户作为贫困户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股金,专业合作社与巴山牧业合作养殖青峪猪,专业合作社将养殖出栏的每头青峪猪300-500元纯利按入股额向贫困户分红。

青峪猪产业发展在起步阶段农户也心存疑虑,发展第一户养殖户和第一家专业合作社是最难的。为了发展第一户青峪猪养殖贫困户,2016年3月协会选择了广纳镇金堂村贫困户李蔚全(有2个贫困人口),经多次沟通并通过合同约定了他关心的养殖中疾病防控、猪只死亡赔偿和兜底收购等问题,他才按合同约定养殖了10头青峪猪,至2016年10月李蔚全养殖的10头青峪猪育肥出栏后实现销售收入22680元,每头猪净利实现760元。通过李蔚全养殖青峪猪的示范,带动了全县农户养殖青峪猪的快速发展。在贫困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的合作上,协会将文胜乡中平村扶龙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列为破冰,专业合作社关心是否按照保底价格收购,一头猪是否有500元的净利润,贫困户关心是否真正不出劳不出力能将政府投资作为自己的股金分红。

会员单位巴山牧业按照统一设计养殖圈舍,统一提供优质仔猪,统一配送专用饲料,统一养殖技术培训,统一保底回购育肥猪的“五统一”模式与贫困户和专业合作社合作养殖青峪猪。会员单位中的专业合作社通过养殖青峪猪向贫困户分红和安置贫困户务工,促进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协会已在通江县广纳镇、沙溪镇、文胜乡等20多个乡(镇)的70多个村,帮扶带动1672户贫困户6034个贫困人口通过养殖青峪猪实现高质量脱贫,协会理事长张育贤被国务院扶贫办评定为“2018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