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汝城县文明瑶族乡三合瑶族村是省级贫困村,共有333户10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3户518人,贫困发生率48%以上,是全县贫困程度最深的村。从2018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开始定点帮扶三合村,在湖南省、郴州市和汝城县三级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三合村科技助力示范项目实施效果较好,对全村扶贫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力支持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合村的产业发展、“以购代扶”消费扶贫模式、村民积分管理、爱心美德公益超市、乡村文化建设等创新工作举措取得了良好成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宣传了三合村驻村帮扶工作。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技引领扶贫产业发展
2018年新一轮驻村帮扶实施以来,三合村始终坚持科技引领脱贫攻坚。紧紧依靠湖南农业大学科研技术支持、共享地方农业龙头企业生产资源,创新实施了科技助力项目。
(一)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在充分调查研究和集中民意民智的基础上,结合科技助力示范项目实施,村里确定了产业发展新思路:发展产业要适合当地,注重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产业不局限种养业、不局限于村内,稳步构建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科学选准产业发展项目。在科技助力专家的指导下,在村内积极巩固当地老百姓能种会种愿种的朝天椒、小黄姜、升麻等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一方面投入资金和技术对朝天椒、小黄姜等传统产业的提升进行研究,组织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发放优质种苗、化肥。2018年全村朝天椒、小黄姜增产10多万斤,增收30多万元。另一方面,引导和支持发展新产业。探索发展高山养生鸡、锥栗、黄精、金银花、紫皮花生、蜂蜜、藏香猪、石蛙等符合本村实际和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业,鼓励种养大户和党员干部带头实验新产业,实验成功后在全村推广。
(三)稳步构建了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时间短、见效快的的产业有朝天椒、小黄姜、高山养生鸡、蜂蜜、藏香猪等,中长期产业有锥栗、黄精、金银花、石蛙等产业。与本地农业龙头合作的朝天椒、小黄姜加工项目发展势头较好,小烘房、小冷库、小榨油坊、小超市、小民宿等“五小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同时,村里还利用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和后盾单位、爱心企业的捐助,在汝城物流园购买350多平米写字楼作为村集体组织办公和租赁,公开拍卖爱心企业捐赠的工程机械租赁权每年增收近15万元。
二、积极发挥科技助力专家团队和骨干作用
根据村里产业发展需求,在省市县科协的指导下,与湖南农业大学艾辛教授团队、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合作,坚持土洋结合组建科技助力专家团队,先后组建了辣椒、生姜、锥栗、黄精、金银花、茶叶、高山养生鸡、蜂蜜等产业技术指导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积极深入山林田间地头和农户中了解情况,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有效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科普活动,对扶贫产业质量产量提升和病虫害防治现场示范教学,为村民提供辣椒、生姜等种植技术服务,提高了村民科学种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村里还积极选送产业带头人参加省市县组织的产业发展与科技种养培训,实施“一村一品”“一组一园”计划,培养了20多户科技种养示范户,形成了产业发展你追我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良好态势。
三、积极构建扶贫产业大联盟
三合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素有“七里深坑八里坳,七天八晚走不到”之说,没有条件在村内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扶贫车间,只有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寻求合作。结合科技助力示范项目实施,工作队与村里研究提出了构建扶贫产业联盟的设想并付诸实施。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村里控股的汝城县三合尚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与鑫利食品、繁华食品、福源食品、木草人茶业、旺发米业、金朵菊业、湖南柏花生态农业、武冈凌洁家庭农场、湖南硒宝宝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构建扶贫产业联盟合作协议,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上进行合作。如2018年投入100万元在鑫利食品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由湖南农业大学专家进行科技指导和产品研发。2019年与湖南硒宝宝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富硒农产品种植加工试点,将与木草人茶业合作建立富硒茶叶种植基地,与旺发米业合作建立富硒大米种植加工基地,与鑫利食品、繁华食品合作建设富硒辣椒种植加工基地。2018年以来与湖南柏花生态农业、武冈凌洁家庭农场合作实施高山养生鸡、高山绿壳鸡蛋、高山蜂蜜项目。扶贫产业联盟建立以来,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包括科技助力资源,在扶贫产业发展上抱团发展、共同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科技互助,避免产业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助力消费扶贫促进贫困区域尽快脱贫,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四、提升村级治理水平
借助实施科技助力示范项目的东风,三合村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改进帮扶方式、培育文明新风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有效提升了村级治理水平。
(一)实行“以购代扶”。为防止简单地送钱送物,杜绝“保姆式”扶贫,防止“政策养懒汉”,三合村率先推行“以购代扶”和消费扶贫,引导鼓励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帮扶责任人对帮扶对象的“以购代扶”由三合尚品合作社具体承办,按一定标准配置“三合尚品”套餐,实行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统一核算收入。后盾单位和社会企业的“以购代扶”和消费扶贫一般由三合尚品公司和爱心美德公益超市负责。2018年以来全省税务局系统和社会爱心人士“以购代扶”总金额超过200万元。
(二)推行村民“积分管理”。按照“基础分+加减分+绩效分”模式,以户为单位对村民从遵纪守法、创业致富、热心公益、环境卫生、乡风文明以及“亲帮亲户帮户”活动等方面进行积分管理,“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兑物资”,严格进行考核,不搞平均主义,杜绝优亲厚友。募集20多万元物资开设爱心美德公益超市,对内受理村民积分管理奖品兑换,对外推介展示销售特色农产品。2018年以来通过该超市为村民兑换了价值15万多元的奖励物资,对外销售了10多万元的农产品。
(三)鼓励村民主动参与村组项目建设。2018年,工作队协调资金近千万元,全村新修水泥路12公里,13个村民小组都通了水泥路,提前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的交通建设三年规划。由于地方财政资金紧张,村里的通组水泥路都没有设计水沟。山区公路如果没有水沟,经过雨水冲刷,容易冲毁或掏空路基、形成山体滑坡。三合村近20公里水泥路,若按财政评审每公里17万的标准修建水沟,没有资金来源,项目难以实施。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经过反复研究思考、多次征求村民意见,创新公路水沟建设模式,在不降低建设标准的前提下,按照“每公里4万元+奖励20吨水泥”的标准优先承包给本村村民建设。迄今,村民已利用农闲时间完成10多公里的村级公路水沟建设,总投入资金不超过50万元,其中近40万元为村民务工收入。公路水沟建成后,效果立竿见影,雨后山体滑坡现象大大减少,公路路基水毁问题不复存在。三合村水沟建设模式让村民利用农闲时间,既能赚取务工收入,又能改变等靠要思想。
五、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实施科技助力示范项目以来,三合村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精准扶贫成效显著。
(一)品牌培育取得初步成效。村里注册成立了汝城三合尚品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和汝城县三合尚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专业团队对村级建设、农产品商标和包装等进行规划与设计,邀请鄢福初、周桂华等艺术家对重要建筑物、主要产品题写款名,推出三合尚品“福”字系列产品和富硒产品,大力宣传推销三合福姜、三合福酱(辣椒酱)、三合福栗(锥栗)、三合福蜜(高山蜂蜜)、三合福鸡(高山养生鸡)、三合福蛋(高山绿壳鸡蛋)、三合福帅(藏香猪)、三合福笋、三合福茶等产品,“三合尚品”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二)“两个增收”目标实现较好。为助力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村里注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后盾单位出资30万元作为村集体投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自愿以现金形式入股成为合作社股东,建立了利润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每股1000元,2018年每股分红400元,村民分红超过20万元。2018年以来村里控股的合作社和公司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利润达40多万元。另外还有租赁收入、光伏发电、水力发电收入20多万元。
(三)扶贫扶志扶智效果好。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三合村路通了、灯亮了、房新了、水清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修订村规民约,精心提炼以勤、孝、智、合为要义的三合文化,勤即勤劳,孝即孝道,智即智慧,合即三合精神(合心、合作、合成),将“三合文化”和“三合精神”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村级文化长廊、文体广场和便民服务中心,弘扬文明新风。2018年奖励了2个热心公益的村民小组,对2户老人去世后火葬的家庭、30多户并户或签订赡养协议的家庭、300多人次优秀学生进行了表彰奖励。对今年考上大学和重点中学的15名学生给予46000元奖励,对5户教育开支压力较大的5户家庭给予5000元资助。今年还将对获得各种技能证书的村民进行奖励,鼓励村民通过学习技能提升谋生和增收能力。积极开展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环境整洁、热心公益等优秀家庭评比,弘扬新风正气。
下一步三合村将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咬定目标不放松,坚持党建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为建设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汝城贡献三合智慧和三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