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第七届国际电磁兼容会议举办

发布日期: 2023.11.05

第29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EMC’2023)、第七届国际电磁兼容会议于10月20—23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

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始创于1984年,是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主办的专业性系列学术会议,会议议题覆盖了电磁兼容、电磁环境、电磁安全、电磁标准、芯片与系统、信号完整性等领域,关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产业亟需,为产学研各界提供了交流与合作平台。

国际电磁兼容会议在1992、1997、2002、2007、2017和2019年连续举办后,于2023年10月20—23日在杭州召开。会议首先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朱泽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张兆田、大会主席苏东林、ISEMC'2023程序委员会主席宋朝晖、EMC'2023程序委员会罗国清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会议由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元安主持且致欢迎词。

会议邀请了IEEE Fellow教授范峻、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O一研究所研究员郑生全、清华大学教授郑小平、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史信荣、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天线定位部主任安旭东就目前电磁兼容技术以及相关领域等主题作报告。

专家们进行了前沿详细的汇报演讲。从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将学术、工业和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大会报告内容涉及高速电路EDA的技术发展,包括仿真平台和算法技术及其创新、仿测协同、以及EDA应用规范;不同类型强电磁环境特性及其对舰船电子装备的耦合和电热力危害效应机理,探讨了针对强电磁环境的舰船总体、系统、设备等不同层级的场防护、路防护设计技术;分布式宽带微波光子成像雷达技巧干扰防护的基本结构,可重构宽带微波光子波形产生、时频二维微波光子处理、时频同步光纤环网,以及宽带微波光子压缩感知等关键部件,并提供了内外场试验结果;最后对电子传感与量子传感天线的研究与应用以及EMC和OTA方面的最新标准情况进行了汇报。

10个分会场分别针对“电磁兼容测量”“计算电磁学”“电磁环境”“天线”“集成电路与半导体电磁辐射”“电磁计算”等主题做了报告。来自国内外高校的研究生、教师及研究人员在此展示并交流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除张贴论文外,本次会议共安排了144个口头报告。

会议还举行了颁奖典礼,大会发布了大会优秀论文13篇。


中国电子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