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咸新区: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 建设实体化制度化

发布日期: 2024.01.11

陕西省西咸新区是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21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总窗口设立在西咸新区,当前,新区深入推进“三项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2023年,陕西省西咸新区科协正式成立,联合陕西省科协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构建“134”工作体系,即围绕“打造有温度可信赖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这一目标,聚焦“引育服”三个协同,实施四个工程,打造科技人才的思想之家、创新之家、服务之家,促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强化工作体系建设,广泛服务科技工作者

分级分类推进基层科协组织建设,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强化基层科协组织阵地建设。

面向新区重点科技企业(园区)、孵化载体开展企业(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工作,推举科协代表168人,成立基层科协组织46家,其中企业科协27家,园区科协18家,高校科协1家。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方式,建立企业科技联合组织6个,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融合创新平台,提升服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发展的效能。

广泛汇聚科技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围绕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作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先锋、创新工程师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加快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新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推动企业引领性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集聚高水平创新团队。联合省科协连续举办八届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已累计评出获奖项目1300余个,实现企业应用推广400多项,促进了创新成果与企业、市场、资本对接,探索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加速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培育青年科技人才。联合省科协,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开展“科创中国”青年创业榜单·秦创原U30评选,提供创业培训、拓展联系机制、对接优质资源、项目落地支持、多维度宣传5类精准服务。

创新培育高技能人才。联合省科协连续举办四届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陕西全省累计有300多家企业、1247个项目参加创新方法大赛。2023年申报的282个项目产生的产值效益总额约1.4亿元,节本增效总额达3.5亿元。大赛引导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主动实践探索,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工程师队伍。

深入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

增进各类创新资源协同互动,以新机制、新模式,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推动协同创新服务。联合省科协成立陕西省会企校企协作服务中心,举办“百会百校助千企行动”秦创原总窗口重点产业链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路演,建立供需双方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快速匹配的技术服务平台,构筑会企校企协作示范。推动省自动化学会与新区企业中核华辰共同建设建筑机器人协同创新服务中心,联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创新建立企业创新联合体。依托陕西汽车工程学会,建立陕西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搭建研发中试、测试评价平台,开展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平台及重卡产业链自动驾驶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创新组建科技服务团。建立“新区-新城-科技服务团”三级服务机制,加快人才与技术资源导入产业一线。累计为200余家企业提供科技服务2100余次,完成企业技术诊断500余次,发布产业化落地方案200余项,推动创新资源更多更快流向企业,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生态。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搭建各类科普工作平台,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拓展科普服务实践,提升科普服务品质。

强化科普阵地建设。2023年新增省级科普教育基地4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6家,目前共培育建设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13家。开展科普宣教活动,聚焦青少年科普工作,推送的《有趣的机器人》荣获2023年陕西省科普文学作品青少年组一等奖,63名中小学生在西安市第3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新区汉唐石刻博物馆获批市级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组织单位奖、西安国联质检科普宣传活动进社区获评优秀活动。完善科技志愿服务体系,组建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将党建引领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深入回迁安置社区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陕西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