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4.08.13
8月11日,湖南炎陵县科协联合县农学会来到炎陵县策源乡东岭村,对“天灯+土鸭,稻—鸭共生”新型生态循环水稻种养模式基地进行实地考察。
在稻田里一群群鸭子正在田间觅食嬉戏。“别看这些鸭子玩得不亦乐乎,其实,它们是在工作呢!”该乡农技员介绍说,在此期间县农学会专家提供了许多养殖技术指导。稻田养鸭是把雏鸭适时放入稻田里,四周用篾栅围起来,使鸭子昼夜在稻田中饲养,实现稻鸭共栖双丰收的一项种养配套新技术。利用水稻田中的水和鸭子戏水及食杂草的特性,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水稻——鸭子互利互补的生长环境,有利于生产出食味好、食用安全的稻米。稻田养鸭技术是生产无公害水稻的一种有效途径。
稻田里的土鸭觅食杂草和虫子,鸭子整个成长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喂养,而且在稻田中还能起到生物防虫、鸭粪还田有机培肥的作用。可减少花费对人体的危害,尤其是氮肥对人体的危害。鸭子在水中活动,可以活水有利于提高水温和地温同时又可以起到松土、透气的效应,给水稻根部提供充足的氧气。鸭子食草性较杂,能吃掉稻田中很多的杂草;其中在稻田中踩踏可以起到耕田除草的作用,因此,既可以起到稻田化学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又不用担心除草剂对水稻的污染,省工、省成本。稻田养鸭形成了一个水稻——鸭子种养结合,互利互补生态环境,实现了水稻、鸭子双丰收,由单一收入变为双向收入综合效益高。
“天灯+土鸭,稻—鸭共生”,这是炎陵县首次尝试新型生态循环种养模式。2014年策源乡开展高山生态绿色水稻种植试验以来,采取无污染山泉水灌溉,安装频振式杀虫灯、稻田养鸭(每亩稻田中放养15至20只雏鸭)及“性诱剂”等害虫防控措施,水稻生产全过程只施用农家有机肥,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悉,稻田“天灯+土鸭”生态种养模式不仅能提升大米品质,而且还能收获味道鲜美的生态土鸭。经估算,采用这种生态种养模式一亩可以增收稻谷50-100公斤,而且稻米品质优、口味佳,生产的大米为无公害大米,经济效益高,每亩可为农民净增收300元以上。加上养鸭的收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炎陵县科协主席周华军听了介绍后,对这个新型的稻鸭种养结合的新模式予以肯定。他建议注册成立稻鸭专业技术协会,带动周边老百姓共同致富,多与县科协和县农学会加强联系,扩大知名度,将新型产业做大做强。(谭淑华 编辑:卜仲伟)
湖南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董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