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05.24
美国当地时间5月19日,第74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落幕。本届大赛历时7天,共有来自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700名选手参加,其中包括由27名青少年组成的中国科协代表团参赛,学科涉及工程技术、系统软件、物理与天文、化学、生物医学等15个学科。
经过前期英才计划年终评议遴选、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遴选、中学推荐遴选、往届ISEF选手遴选等多种选拔方式,最终上海共有9名选手携项目入围本届大赛决赛,他们分别是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的王与阳、金晏冰、姜承越,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王子凌、顾乐瑶,上海市世外中学的时嘉怡,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的张一泠,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刘栋天,以及来自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梁韵哲。
经过展前布展审查以及紧张激烈的答辩评审,中国科协代表团最终在本次大赛上共获得11项学科等级大奖,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四等奖6项。其中上海青少年共获得学科一等奖2项、学科四等奖3项,并摘得本届大赛最高奖之一的克瑞格·贝瑞特创新奖(Craig R. Barrett Award for Innovation),这是中国学生时隔近20年后再次获得大赛最高奖。
自2000年以来,上海市科协每年选拔推荐优秀青少年随中国科协代表团赴美参加ISEF总决赛并多次获得大奖。据不完全统计,上海青少年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共有74个项目获奖,其中二等奖及以上学生可获得小行星命名权,目前共有28位上海青少年获此殊荣。目前,上海ISEF参赛选手均为“中学生英才计划”“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顶尖赛事与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的科研项目体现了上海青少年日益增进的科技创新综合素养。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是面向9-12年级(初三至高三)中学生的科学竞赛,素有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世界杯”的美誉。(编辑:刘彦岑)
上海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