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5.16
5月8日至11日,由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遗传学会和泉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小麦生物育种大会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本次大会以“小麦生物育种——创新与实践”为主题,为推动先进育种技术的成果转化,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群策群力。此会议已入选省科协高端学术交流项目。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邓兴旺围绕“小麦精准分子设计育种新进展”展开分享,重点介绍了以下三方面研究成果:小麦第三代杂交育种体系及产业化应用: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可显著提高作物单产、改良品质、增强抗逆性和适应性。我国科研团队迎头赶上,加强合作,力争在第三代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上实现突破,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小麦精准分子设计育种相关技术研发:报告探讨了分子设计育种的前沿技术,强调技术创新对育种效率的提升作用。
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李承道分享了“澳大利亚大麦增产百年育种的基因组基础”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发现,当前澳大利亚大麦基因组中,单一品种“Proctor”的基因组占比高达34%,这可能是因为其单倍型与高产性状密切相关,因而在育种中被优先选择。重组块中的单倍型成为育种选择和遗传的基本单位。澳大利亚大麦育种的成功得益于对高产和环境适应性单倍型的强效选择,但也提醒需警惕遗传均质化带来的风险。未来育种应坚持“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利用基因组学加速优良单倍型的聚合,另一方面通过种质创新和多样性管理保障育种的可持续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祖华以“作物广谱抗病育种的遗传基础和分子设计”为题,分享了抗病育种领域的最新进展。我国作物病害常年发生,每年因病虫害导致的粮食损失高达1800万吨。当前抗病育种面临以下瓶颈问题:缺乏高抗、广谱且持久的抗病基因或种源;抗病性与生长发育之间存在权衡,难以实现高产、多抗与优质的协同;部分病害缺乏可用于育种的抗性基因资源;多抗育种(抗病、抗虫、抗逆)缺乏实践模型;对新发病虫害的研究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未来研究应聚焦以下方向:抗病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植物与病原互作中免疫与抑制免疫机制的解析;植物与微生物(病原/共生)的识别机制及系统进化研究;合成生物学与广谱抗病基因设计(智能抗病基因);多抗高产耦合育种的关键理论与技术体系开发,如AI与智能育种。
会上,来自以色列海法大学、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的25位专家,以及8位博士研究生分别围绕各自研究领域作了交流分享。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山东省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