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弘扬科学家精神,提升科普效能

发布日期: 2023.12.06

近年来,江苏省宜兴市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科普信息化建设、科普志愿服务等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夯实基础,打通科普“最后一公里”

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50个试点县市之一,宜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自2018年11月启动以来,宜兴市科协被列为五大平台中的科技科普方面的牵头单位。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宜兴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科普工作呈现“遍地开花、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了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健全体系,打造全覆盖科普场景。宜兴市科协联合市科技局、农业农村局和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责任成员单位,共同打造市科技与科普服务文明实践平台。依托各乡镇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科技科普文明实践工作,搭建以科技馆、各级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村(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e站、益农信息社等为主要阵地和网络体系的科技科普服务综合平台,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互动协作,在企业、农庄、文化场馆等广泛开展科普旅游、科普讲座、亲子互动、展览展示等不同形式的活动。

激发活力,搭建科普志愿服务网络。全市成立了农村技术协会31家;建立了近100名科普宣讲能手组成的宜兴市科普讲师团;组建了以科普志愿者为主力军的宜兴科技科普志愿服务大队,目前服务大队志愿者人数已突破7000人。18个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定期开展科普讲座、科普集市、科普进社区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如新建镇科协在当地传统节场期间举办的大型科普集市,宜兴经开区主办的科普嘉年华等活动都打响了“一镇一品”科普品牌。

因地制宜,多类型活动提升效能。面向青少年,宜兴培育了一支50余名具有一定造诣的专职或兼职科学教师队伍,打造了全市中小学至少配有1名科技辅导员体系,以此为依托,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参加江苏省、无锡市“金钥匙”科技竞赛、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省机器人竞赛等,并屡获佳绩。面向产业工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企业科协、成校、妇女之家、科技工作者之家等相关单位,大力开展职业培训等,切实提升产业工人业务水平和科学素质,2018年以来宜兴每年就业人员培训人数平均达8500余人次,失业人员培训人数平均达近300人次。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充分利用“陶都大讲堂”“阳羡清风课堂”“科技三下乡”等平台,邀请知名专家,开展面向机关党员干部的健康、环保知识等专题讲座,为全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热点科学知识,分享科技发展成果,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勇于创新,“创意科普”走在最前沿

说到宜兴科普工作亮点,不得不提到宜兴市科技馆。科技馆共设1个序厅、5个主题展厅、2个教育中心、1个临时展厅、1个4D特效影院、2个主题长廊和1个多功能报告厅。借助声、光、电、多媒体等现代化展示技术和手段,打造集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和互动性、体验性于一体的科学艺术宫殿,形成了科普秀表演专场、探索创客中心公益科技课程、科技专家报告会、户外拓展课程、无人机表演、馆校结合社会实践、亲子探索活动、科技馆夜游等众多“创意科普”品牌项目。

强化体验,不断提升展教理念。以“启迪、体验、探索、创新”为建馆理念,宜兴科技局摆脱传统科技馆模式,通过一些互动的展品展项让公众体验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教育方式。为满足公众知识爆炸产生的科普需求,培养科学方法、创新理念、探索精神,专题布展600多平方米的“创客中心”和“探索中心”。“探索中心”主要承载课件培训的功能,可根据观众需求和科技热点定制各种趣味课件,在周末、节假日等时间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进行专题培训教育。“创客中心”配有电脑、显微镜、3D打印机、VR眼镜、激光雕刻机、干涉仪等各类硬件设备,用于进行各类创造性的制作活动;外围配有桌椅,便于创客们休息交流、头脑风暴。

馆校互动,精心培育“第二课堂”。始终坚持“科技馆是学校的第二课堂”的理念,宜兴市科技馆开馆后积极联系教育部门,开展“宜兴科技馆校园行”活动,陆续走进全市各镇区中小学。活动设计团队针对小学生为主的受众,量身定做了4套科学表演秀节目,节目设计思路巧妙,互动性操作性强,切实激发了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受到广泛好评。

打破壁垒,打造“行走的科技馆”。结合“请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模式,宜兴市科技馆打造了“行走的科技馆”项目,自2017年起共走进13个城市、四十余所中小学,服务受众5.5万人次。该项目主要以科普秀表演、科学实践课程、移动展品展览以及线上科普的形式,通过“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商圈、科普进乡镇以及线上科普的4+1模式打破科普壁垒,在2021年度第六届江苏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中“行走的科技馆”项目喜获银奖。

聚焦靶心,助力“科创宜兴”建设

宜兴市有着“院士之乡”“教授之乡”“校长摇篮”的美誉,“一门七博士”“父子双院士”“父子皆校长”“兄弟皆教授”的科教世家屡见不鲜,目前拥有宜兴籍院士已达32位。以此为背景,宜兴市科协积极宣传科学家精神,并以创建科学家精神基地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科创宜兴”建设。

全面传承弘扬培源精神。在美丽的宜兴芳桥街道后村,周培源故居就坐落于此,并在去年获评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去年是周培源诞辰120周年,为纪念缅怀周培源先生,传承弘扬培源精神,宜兴举办“科学巨匠  光耀兴宜——‘纪念周培源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征文、征画、科技讲座等,举行周培源基金捐赠、“培源之光”大型系列纪录片开机仪式,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提升城市影响力。

创新打造“院士之家”。秉持宣扬致敬科学、致敬人才的理念,2021年宜兴创新打造“院士之家”,通过创新平台的搭建,打通院士服务、院士成果转化、院士产业等发展链条。下阶段,宜兴还将重点打造“院士科学谷”。“院士科学谷”更像是一块创新策源地,致力在高端人才、前沿技术创新、未来科技产业等方面探索输出更多“宜兴智慧”,营造全社会尊重院士、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

用心服务地方发展大局。近年来,宜兴正大力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并提出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服务地方发展大局,宜兴市科协紧紧围绕宜兴“太湖湾科创带品牌工程”建设,以相关产业链、创新链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级、省级学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科协“企会协作”“讲理想、比贡献”“金桥工程”等科技服务品牌的作用,不断加强“海外引才工作站”建设,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宜兴市政府与省科协签订“科创江苏”试点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围绕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省级科技创新资源下沉汇聚宜兴;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优势,推动离岸基地建设先行先试和创新探索,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会同环科园科协共同组织新南威尔士大学(宜兴)环境技术转移中心积极申报省级离岸基地,更好地服务宜兴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推宜兴市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贡献。(梁艳)

江苏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邹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