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1.2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推动下,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甘肃省科协(以下简称“省科协”)通过着力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打造科技小院、科普小院、壮大农技协等基层组织,创新机制和优化服务,不断引导科技资源、科普资源下沉到农业生产的最基层,构建经纬纵横、全面覆盖的农村科技服务新格局。
科技小院:农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2024年12月初,在礼县盐官镇,硕大红艳的苹果从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良源农业”)的智能果蔬分选线上被分拣出来,打包后发往全国各大城市的超市以及越南、泰国、迪拜等国际市场。2023年,礼县苹果科技小院依托礼县秦卤苹果产业协会联合会、陇南师范学院、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成立。采用“协会+公司+院校+农户”的运作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促进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科技小院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以科研人员“走进田间、服务农民”为基础,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实际需求。这种“嵌入式”的服务模式,不仅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民的无缝对接,还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快速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乡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农业产业升级过程中,科技小院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科技服务提升全产业链的附加值。省科协以农业特色产业为切入点,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为农业各环节提供精准支持和系统化服务。
甘肃良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们在包装苹果脆片。
礼县苹果科技小院建成后,在陇南师范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团队的主导下研发了苹果脆片,引进智能分拣和加工设备。当年,良源农业就实施了该项目并投产。项目年产值高达6390万元,智能分拣苹果5000吨,生产苹果脆片300吨。“3斤苹果就能加工一箱20克8袋装的苹果脆片,优质脆片的售价可达40至45元,附加值比鲜果要高得多。”礼县秦卤苹果产业协会联合会会长康永良介绍。
科技小院顺应了农户对先进农业技术需求增加,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依赖加大的现实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演绎出“自下而上”式农业科技创新、“科普志愿”式农业社会服务和“产教融合”式农业人才培养三重功能,且三重功能定位以科学技术为纽带,形成了激励相容关系。科技小院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促进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开创了农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甘肃成县食用菌科技小院是2023年申报获批建设的,以“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运作。8名专家组成的科研团队将生长在当地深山的羊肚菌通过母种组织分离技术选育出符合当地的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种植。“今年,我们在整个陇南推广的羊肚菌菌种面积已达500多亩。推广过程中,通过培训和示范,确保农民能够顺利开展食用菌的种植工作。”成县食用菌协会负责人于连泽说。科技小院建设以来,培训菇农3000多人(次),技术咨询6000多人,入户、进棚、实地指导1000多人(次)。创建的5个基地带动种植大户400多户,栽培食、药用菌品种10个,袋料栽培600多万袋,食(药)用菌、珍稀菌栽培面积10万多平方米。全县食用菌产值达5000多万元,协会会员年均收入1.42万元。
成县食用菌协会负责人于泽连和他培育的羊肚菌。
此外,省科协通过科技小院建立了农民合作社与企业的衔接机制,使农民能够更高效地进入市场,降低了生产与销售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效动力,真正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目前,在省科协的指导下,全省已创建科技小院51个。
科普小院:农业技术普及的前沿基地
在临洮县马铃薯科普(科技)小院内,甘肃农业大学的老师李世贵正在指导研究生进行马铃薯种苗脱毒扩繁工作。这个成立于2019年的科普小院拥有专家团队20多人,拥有一支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先后从省内外引进马铃薯品种39个,已在当地推广新品种6个、新技术2项,推广良种7万多吨、28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1000多户。小院按照不同农时组织科技志愿者深入种植基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
在科普小院建设中,科技志愿者通过科普讲座、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农业技术的实地推广。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司怀军为首席专家的团队长期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在这里进行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了进一步满足临洮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需要,2022年,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获批建设。这个团队培育出的甘农薯19号已完成新品种登记。在科普小院和科技小院的支撑下,临洮马铃薯产业协会所属的合作社生产马铃薯脱毒苗2000万株、马铃薯原原种1200万粒、百合脱毒苗1200万株。
陇南市是中国“油橄榄之乡”,陇南油橄榄也是“甘味”区域公用品牌。武都区的“橄榄之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普小院被省科协列入2025年度甘肃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奖补名单。负责人祁大强展示了一摞“资源整合帮带信息卡”,信息卡上详细登记了农户家中的橄榄树种植面积、品种、产量等信息,以便及时指导农户进行品种扦插更新,以确保农户的收益和橄榄果的质量。2024年合作社收购油橄榄鲜果3600吨,油橄榄种植户户均鲜果收入2万元以上,依托单位利用已建成的扶贫车间,带动就业30多人,员工年平均收入达3万元以上,公司每年季节性用工1200多人(次),日工资200~350元,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陇南市橄榄之城农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堆放在入料口待榨的橄榄果。
省科协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中注重结合地方实际,充分考虑甘肃省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小院。针对农村常见的技术盲点和生产困境,通过引入农业科技专家、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供技术培训,增强发展动能、带动市场化运营、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过去3年间,省科协共支持80家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累计投入1600余万元。随着科普示范基地的不断发展,其功能也逐渐升级,转型为组织管理更加严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促进更有效的科普小院。科普小院深入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引导农技协积极参与智慧化、市场化发展,形成“协会+科研+公司+电商”的运营模式,使农民在协会和企业的带动下实现有组织的生产和经营,促进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同时,科普小院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目前,全省已建设科普小院26个。
在“中国核桃之乡”成县的甘肃鑫园农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加工桔梗休闲食品、蒲公英茶和脱衣核桃系列产品。“我们每年从农户、合作社、公司收购大量核桃,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仅核桃系列产品年产值在400万元左右。”该公司销售经理李一民介绍。礼县春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春天药业牵头,联合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甘肃礼县大黄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陇南大黄产业联合体,聘请农科专家、教授到基地及乡村,培训中药材种植技术,覆盖了12个乡镇的1580户中药材种植户。
礼县春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加工中药材切片。
与此同时,省科协还注重挖掘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等本地科技人才。这些“土专家”“田秀才”本身就是农业生产的能手,他们以鲜活的实例和朴实的语言让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使得原本艰涩的农业新技术在基层也能广泛传播。在渭源县野生中药材驯化科普示范基地,“土专家”黄兆斌向记者展示了他们驯化的淫羊藿、川赤芍、白鲜皮等药材。黄兆斌说:“我们每年生产优质中药材种苗800万株、中药材种子5000公斤以上,带动以渭源县田家河乡、会川镇本庙村26个自然村推广种植。”
农技协: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农技协和农业龙头企业科协作为基层科普工作的核心组织,在服务“三农”和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省通过政策支持、资源倾斜和培训指导,壮大了这些基层组织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
农技协作为科协服务“三农”的重要组织,其核心作用在于搭建农民与科技之间的桥梁纽带。在甘肃省科协的指导下,甘肃省农技协联合会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成为科技赋能农业、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平台。
临洮是兰州百合的重要产区。作为省科协基层组织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成员单位的临洮县蔬菜产业协会,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广种植技术、先进加工技术,打造蔬菜科普示范基地,建立科研院所实习基地,组建蔬菜产、供、加工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先后开发了气调碗装百合净片、百合银耳莲子羹、纯百合饮品等系列产品。在协会的带动下每年消化百合1000吨左右,间接和直接带动2000农户增收。
临洮恒德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包装真空鲜百合。
省科协不断接长农村基层科协组织手臂。在省科协的指导下,累计成立涉农省级学会9个、基层农技协组织488个。这些基层组织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使命,成为科技赋能农业、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平台。省农技协联合会通过组织成员参加技术培训、交流学习和实践活动,大幅提升了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省科协的指导下,甘肃省农技协联合会打造了“甘农百萃”品牌,不仅提升了甘肃农产品的辨识度,还拓宽了产品的市场空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与认可。
同时,省科协还在农业龙头企业成立企业科协,搭建汇聚科技创新资源、强化产学研协作的基层平台。通过企业科协组织,科技人员能够深入了解产业链条中的实际需求,为精准施策和技术突破提供重要依据。此外,企业科协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上下游企业协作,成为推动产业链整体提升的重要桥梁。实践证明,企业科协已成为赋能农业产业各环节、推动全链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渭源被誉为“千年药乡”。位于定西市渭源县清源镇工业园区的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则选择了渭源道地药材,充分利用了现代生物科技,生产经营党参、当归、黄芪、甘草原药材及渭水源中药饮片和中药大健康产品,提升中药材的品质和附加值,以科技驱动产业升级。2023年,该公司成立了渭源县首家企业科协。“2024年我们和兰州大学、省农科院的专家进行产学研的合作,研发了8款新产品,已与安徽、广东、山东等省内外430多家中医药生产销售企业和专业市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负责产品研发和药品检测的科技特派员尤世炜说。
乡村振兴其根本在于农业产业的振兴。随着省科协推动以科学普及为重点的改革创新行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逐渐渗透到基层,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都在悄然改变,农村新的生产关系和组织方式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这一过程中,农业与现代技术、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可以预见,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乡村振兴的步伐将更加稳健而有力,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