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永远的长征路

发布日期: 2023.07.06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最耀眼的一座精神丰碑。回首长征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中刻着这样一段话。

6月30日,“七一”建党节前夕,甘肃省科协组织党员干部、离退休党支部党员代表共50余人前往哈达铺、腊子口开展“赓续革命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教育。了解红色历史,学习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甘肃省科协党员干部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长征加油站 薪火永相传

正值酷夏,但站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前合影留念的每个人却感受到了阵阵清凉。碧空如洗,青山依偎,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广场上的红色雕塑如同刺破天际的利剑,诉说着一段震古烁今、可歌可泣的历史。

“在您眼前的人物组雕分别是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就让我们追随伟人的脚步,重走气壮山河的长征路,一起走进哈达铺……”

甘肃省科协党员干部们怀着虔诚与敬畏之心,聆听着讲解员的解说。历史的车轮飞速倒转,我们仿佛看到当年被逼入绝境的红军,如何在哈达铺“加油”,迎来“柳暗花明”。

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途径11个省、2万多里的艰苦转战,到达哈达铺仅余8000人左右。一路爬雪山过草地,跋涉荒山野岭,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在极其恶劣的形势下,红军长征队伍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即将到达哈达铺的途中,已能闻到阵阵麦香,可痛心的是陆续有战士倒地不起。1935年9月中央红军到达哈达铺,大家惊喜发现,这个寂寂无名的小镇竟然“富甲一方”,有各种商号23家、商铺383间。这也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养精蓄锐的机会和条件,政治部发出了独特又实在的口号——“大家要食得好”。只是,彼时的毛泽东却彻夜不眠、愁绪万千,“下一步往哪里走,前途如何,北上的方向在哪里……”小瓦房内的灯总是亮到天明。某天,毛泽东从小镇的邮政代办所的一张《大公报》上找到了灵感,而多方报纸也佐证了刘志丹和根据地的存在。俄届会议召开,决定“到陕北去”。正是这一决定,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随后经过整编的部队发动了“岷洮西固”和“成徽两康”战役,建立地方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等系列革命活动,为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基础。

面对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以及翔实的文献史料,还有实物展示、视频演示,蜡像、雕塑,党员干部们时而驻足凝望,时而思忖感喟。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并合影留念。

“哈达铺不光是‘红色加油站’,也是‘重要决策地’,更是‘中国革命新局面的重要里程碑’。‘一场大餐’,诠释了军民鱼水情深;‘一束灯光’,点亮了万里长征目的地的方向;‘一届政府’,宣告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劳动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红色政权。”甘肃省科协普及部干部王天鹏说,浏览了镇馆之宝“百将墨迹”,令人难忘深感震撼,一笔一墨展现的是革命斗士对长征的深深印记,更是对新一代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育与革命教育。

“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习近平总书记说‘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一位位国家领导人对长征的评价,是我们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力量的一盏盏明灯。回首长征,激励着我们要铭记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撑起理想信念的风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甘肃科技馆副馆长康春燕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险、不畏牺牲,传播理想的远征。“通过今天的‘加油站’之旅,我们在缅怀革命先辈、弘扬长征精神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与事业、家庭与生活完成了一次‘加油’。”

走出纪念馆,步入“红军街”。

石板青青、墙壁斑驳,清一色的仿古临街店铺,红艳艳的国旗一字排开,哈达铺似乎沉浸在一片红色的海洋里。游客争相购买红军点心、吃红军饭。义和昌药铺里人来人往,后院平房便是毛泽东与张闻天的住所,古朴宁静,夏花灿烂。义和昌药铺的斜对面是“邮政代办所”,不时有人进去,或试图寻找决定命运的那张报纸,或购买纪念信封,如获珍宝。周恩来住过的同善社里有“一把铜勺”,静静讲述着军民情深。作为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的张家大院流露着传统文人住宅的书卷气息。困了乏了,便在曾经召开干部会议的关帝庙亭廊下纳凉休憩,耳边似乎传来“到陕北去”的声音……

“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创造了十几县广大的红区;陕北的革命运动大发展,成立了十几万赤色的军队……”当年响彻大地的《到陕北去》的歌曲,今天被甘肃省科协党员干部们集体合唱。

时空交错,心灵碰撞,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革命火种生生不息。

在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激战腊子口 精神放光芒

乘坐大巴离开哈达铺,驶进腊子口沟,沿途浓荫翠碧,流水潺潺。大巴沿着之字形的道路蜿蜒向前,不一会儿达拉山上“红色腊子口”几个大字赫然入目,而不远处高高耸立的纪念碑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履行党的义务,执行党的决定……”铮铮誓言回荡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的上空。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宽2.5米,象征二万五千里长征,高9.16米,寓意1935年9月16日攻克天险腊子口。在这里,甘肃省科协全体党员干部们重温了入党誓词。

脚下是腊子河水湍急,眼前是峭壁悬崖的天然雄关。向上望,两旁山壁对峙,仅露出狭窄的一线天。这就是腊子口,红军长征越过雪山、走过草地后突破的最后一道天险,也是红军北上的唯一通道。

天险腊子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何攻破?亲眼见到腊子口的险峻,既高且陡的坚固碉堡,还有崖壁上密密麻麻的弹痕,大家纷纷猜测当时红军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严峻形势下,这场战役是何等激烈。

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时长6分钟的幻影成像《激战腊子口》短片,利用三维技术呈现了这一战斗场面。9月16日夜,战斗打响。红四团担任突破腊子口的任务。战士们在轻重机枪掩护下,发起了十几次冲锋都未能成功,鲜血染红了腊子河。到了半夜时分,红四团改变策略,二营继续正面进攻,一营两个连从腊子口右侧攀登崖壁,迂回到敌人背后进行突袭。再次打响的战斗到了关键时刻,一名苗族小战士主动请缨,借助一个铁钩攀上悬崖绝壁,又在身上绑满手榴弹从悬崖跳入敌人碉堡、拉响了手榴弹。17日凌晨,在红四团正面强攻和迂回部队的同时进攻下,一举攻克腊子口并歼灭了敌守军,还乘胜追击,一举击溃敌纵深守军,取得了腊子口之战的胜利。

“太惊心动魄,也太感动了。那位苗族小战士直到牺牲时,战友们都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在贵州入伍,跟着红军队伍走过了贵州、云南、四川三省,大家都叫他‘云贵川’。”甘肃科技馆办公室副主任孙波涛说,“在长征路上有多少这样无名的英雄,为了革命、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不怕任何艰难险恶,这是一种多么令人钦佩的精神。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今后一定在工作岗位上努力继承和发扬他们那种对革命事业执着、拼搏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绝处逢生从困境中走出。毛泽东挥毫泼墨,豪情万丈写下《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党员干部们跟随讲解员的指引,通过观看人物组雕、图片、蜡像、文物、电动沙盘等形式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腊子口战役,并深刻认识了俄界会议重要的历史意义。大家还从历史沿革、从严治党、有腐必反、古今楷模、一以贯之五个版块了解了我国廉政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国特色反腐败体系的建立、红军长征廉政文化故事及党的十八大以来铁腕反腐所取得的重大成效。

“这些资料图片弥足珍贵。你看,有红军途经迭部路线图、红军遗留在迭部的各类革命文物图片,也有藏族群众帮助红军架栈道、开仓放粮、救助流落的伤残病红军等的图片,无不生动展现了建国以来迭部人民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军民团结共建红色热土、开拓创新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甘肃省科协信息中心的干部龚明由衷感叹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为民族复兴、为祖国强盛添砖加瓦。”

“今天沉浸式重温了革命战争的历史,深化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红色教育,是一次终身难忘的实景党课,是一次入脑入心的精神洗礼。” 甘肃省科协离退休第二党支部书记王伟表示,“我自带了无人机拍摄取景,准备把这次活动制作成短视频,发到群里,让大家共同接受教育,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继承和发扬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铿锵之言犹在耳边。

甘肃省科协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化雪表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这次主题教育中深化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七一’建党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科协党员干部赴哈达铺重温革命战斗历史、再走红军长征路,通过感念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必胜信念、赓续长征精神,有助于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以更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状态投入到省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当中。”

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进展……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在脚下。

在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中共同唱响歌曲《到陕北去》

甘肃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