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08.22
8月,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与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圆满落幕。
一场“产业全景”与“场景实战”的双向奔赴
机器人大会汇聚了220家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1569件展品、6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融资金额达到14.81亿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则以16个国家、280支队伍、500余台机器人的规模,将竞争焦点锁定在比赛场上,让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和流水线,像人一样做决策、保持平衡、与人互动。
大会同步开启的首届“E-Town机器人消费节”:1.9万台机器人及相关产品被抢购,销售额突破2亿元。
北京机器人产业的成长密码
2019年起,北京市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2023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发布,明确提出“双百工程”的建设目标——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
如今,根据大会上发布的数据,北京市已支持形成了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支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个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消息,2024年全市机器人产业营收超过300亿元,同比增长近50%,目前北京拥有机器人骨干企业400余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近30家。
瞄准具身智能的未来落子
北京的前瞻性布局已向更具颠覆性的前沿延伸——具身智能机器人。2025年上半年,一份纲领性文件《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为产业发展锚定方向。在本次机器人大会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专项支持政策正式亮相。这一系列密集的战略布局,正是北京在瞄准具身智能的未来落子。
北京市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