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制巨变,不变的是托举人才的初心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侧记

发布日期: 2025.08.22

团队赛“物流系统设计与制作”项目小组比赛现场。

英国选手安娜·西尔弗正在参加“粒粒皆辛苦——粮食仓储方案设计”个人赛项目。

“遥控车设计与制作”团队赛项目小组合影。

“国际青年文化交流会”现场,埃及选手正在体验内蒙古传统的射箭运动。

“学长说”创新故事分享会现场。(本版图片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提供)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不再接受低龄段少年儿童参赛,重点面向15-24岁青少年;不再对选手赛前已有创新作品进行评价,注重现场考察和客观评价;不再颁发一二三等奖,前10%获颁中国科协主席奖……

“这是40多年来,赛制改革最大的一次。对我们来说,也是希望以这次大赛为‘样板间’,集中呈现改革理念和举措,促进相关赛事共同发展。”谈到今年赛制的巨大变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竞赛活动处处长任高说。

8月15日至19日,大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今年1月,为促进比赛公平公正,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对大赛的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进行了大幅改革。

从高中生到研究生,近700名年轻人汇聚于此。他们中,既有来自地方科协和全国学会的推选代表,也有远道而来的国际科学组织成员。这个夏末,跨越年龄与地域,他们以青春为名,共赴一场科创交流的盛会。

用“真问题”考验“真本领”

搭建类似长江三峡升船机的公路用“汽车电梯”;设计能给2.5公斤稻谷降温除湿的“绿色粮仓”;9小时从300个鸟类“语图”中破译生物多样性的秘密……

赛场更像一个热火朝天的工作间。各种道具铺满桌面,忙乱中不失秩序。

个人赛与团体赛的10道大题,均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和产业一线实际应用提出,并由各学会专家团队把关,是此次大赛考察选手科创能力的关键。

“我们希望用国家发展关键领域中那些‘卡脖子’领域的‘真问题’,来考验他们解决问题的‘真本领’。”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直言。

过去以创新作品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存在一定弊端,评委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对选手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客观评价。本次大赛采取“现场完成科技挑战任务”的形式,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用所给道具完成题目要求的设计、制作任务,最终评委会依据所提交作品的“完成度”“功能性”“性能值”量化打分,彻底打破“一件作品打天下”的现象。

“这些孩子基本上是赛前20天才知道要考什么,而且我们只给了背景介绍,没有题目具体要求,就像‘开盲盒’,充满不确定性。”个人赛“气体检测装置制作和测试”项目的大赛评委告诉记者。

另外,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科的多元性,对选手来说也是一个挑战。“真的就是硬着头皮上!”武汉大学测绘专业的学生武小玉,选择的是与本专业关系甚微的“运载装置设计与制作”项目。与她同一考场,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侯晨阳则表示“时间实在太紧张了!”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个人赛项目“粒粒皆辛苦——粮食仓储方案设计”大赛评委谈及赛制时说,“可能也只有在这种高压条件下,他们才能爆发出真正的创新潜能”。

来自湖北大学的学生陈楚铭获得“中国科协主席奖”后,激动地说:“我是学生物育种的,但这次也收获了不少跨学科知识。”他希望以此为起点,未来无论深耕什么领域,都能有新的突破和收获。

做好“后半篇文章”

40家央国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基金会等受邀参与此次特设的“双选会”,为参赛选手提供近500个实习实训和岗位就业名额,以及200多项学术交流、研学参访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航天基金会“逐梦航天”专项奖“月球探索”主题选拔分会场教室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正在认真听取报名学生的成果汇报。

“闭幕活动不是一届大赛的终点,而是优秀人才托举的起点。如何做好大赛的‘后半篇文章’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辛兵指出。

为推动大赛从“短期人才发现”向“长期育人生态”转变,大赛首次推出“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

“之前有很多好苗子,就是通过大赛发掘后进入科研院所工作的。现在对航空航天感兴趣的孩子越来越多,我们想成为一座桥,帮助有潜力的学生加入中国航天队伍。”中国航天基金会侯秀峰副理事长说。

今后,大赛组委会将持续追踪大赛参赛选手成长情况,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长效成长服务机制。

比赛之外有成长“彩蛋”

如果说“促成长”是大赛的主命题,那么“交朋友”就是此次大赛的“隐藏彩蛋”。

“完全没想到,我第一次遇见津巴布韦的同龄人竟然是在中国,我们还交换了徽章。”来自英国的安娜·西尔弗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她挂满徽章的背包。她的带队老师安德鲁表示,能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人生不可多得的经历。

在“破冰活动”交换徽章、集体参观内蒙古博物馆,穿上本国服饰参加“国际青年文化交流会”……为提升青少年的全球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深化国际间及地域间的文化互鉴,在竞赛之余,组委会精心安排了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

据介绍,与之前参赛选手分别住宿在酒店不同,此次办赛更注重务实、简朴,所有参赛的中国学生和带队老师,均被安排住在内蒙古工业大学的学生宿舍里,为选手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和时间。“很难得的机会,好像回到大学时代。”一位随队教师感慨地说。

“我们现在都处成了‘哥们儿’。”来自河南省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的宋佳霖,很快和同宿舍的大学生、研究生打成了一片。

本届大赛为期5天,由中国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

闭幕活动上,大赛组委会宣布,下一届大赛将在位于陕西省的西安交通大学举办。届时,新一轮的青春风暴将在历史名城西安再次燃起。(科普时报实习记者 袁蓁杉

来源:《科普时报》(2025年8月22日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