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10.19
2025年秋,黄浦江畔迎来全球工程界的瞩目时刻。10月12日—17日,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在上海隆重举办。大会以“工程塑造绿色未来”为主题,旨在搭建国际工程界深度交流合作的平台。大会分享了中国的工程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全球工程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大会重磅达成历史性共识,一致通过《上海宣言》。这份承载全球工程界使命的宣言,明确了工程技术应对全球挑战、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路径,呼应着从史前灌溉系统到现代超级工程的千年文明脉络,彰显出工程始终作为人类用智慧与创造点亮文明的磅礴力量。
《上海宣言》发布
为全球工程锚定使命新坐标
“贫困、饥饿和不平等加剧,气候变化威胁已在眼前,资源耗竭型增长透支后代生存权,技术鸿沟引发新的不平等”,《上海宣言》中对全球挑战的深刻剖析,道出了与会代表的共同忧虑。
距离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仅剩五年,工程界作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使命。《上海宣言》明确承诺,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深度协作,倾注工程之力,加速推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未来契约》及《数字契约》”,让工程科技成为破解发展困局、释放全球增长新动能的关键驱动力。
这份承诺深深植根于工程实践的现实需求。当Blackwell GPU架构凭借其突破性的并行计算设计与超高规模集成能力,为万亿参数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提供了核心支撑,当来自中国的DeepSeek开源大语言模型迅速成长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人工智能应用之一,当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工业制造、康复医疗、特种作业等多种场景中替代或辅助人类完成任务,工程技术早已用实际行动证明:它不仅能创造无数彪炳史册的物质丰碑,更能积淀极其宝贵的“创新、协作、严谨、担当”的精神财富。
《上海宣言》的诞生,正是把这种分散的实践力量凝聚为全球共识,为工程界划定了“工程绿色转型、创新解决方案、工程能力建设、全球伙伴关系”四大行动方向。
在致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全体大会的贺信中,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表示,自己拥有工程专业背景,深知工程师群体具备解决问题、改善民生、塑造更美好未来的力量,而当下时代正迫切需要这种力量。他提到,全球面临气候危机、不平等加剧及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工程师处于行动一线,在规划韧性城市、发展清洁能源、建设惠民且护民的基础设施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的贺信
聚力可持续发展 四大关键行动启动
《上海宣言》不仅为工程界划定行动方向,更是国际工程界呼吁全球同行一致行动的鲜明信号,号召各国工程力量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协同前行。
工程绿色转型作为核心目标,以三大方向为实践准则:将加强生态系统承载力作为工程实践的刚性约束,加速全经济范围的减排(SDG 12,13),守护陆海生物多样性(SDG 14-15),守护人类生存的自然家园;将提升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工程实践的首要责任,加速建设韧性城市、社区和基础设施(SDG 11),催化产业创新与体面劳动(SDG 8-9),构建更加包容普惠的和谐社会;将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作为工程实践的根本目标,加速消除贫困和健康隐患(SDG 1-3),确保粮食、清洁水、可负担能源的公平供给(SDG 2,6,7),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
创新解决方案是发展的关键引擎,其重点推进三大创新路径:以负责任的态度不断突破技术的前沿,推动数字、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加速驱动社会跃迁;以本土智慧激发创新,从土地、人群和文化中催生出富有创新性和生命力的解决方案;善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利用自然的生长与自我修复力量,筑牢生态安全和民生韧性。
工程能力建设作为内生动力,围绕三方面强化:将科技向善、全球视野、跨界创新能力深度融入工程教育和工程师终身职业发展;推动工程师进入政策和决策核心,将工程智慧前置融入全球治理;打破性别和年龄壁垒,支持女性和青年工程师发展,营造包容环境,激发多元智慧贡献。
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与发展挑战,全球伙伴关系是发展的强大纽带。共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工程合作生态,将重点开展五方面工作:积极推动开放获取、数据共享与最佳实践的全球高效流转;统筹技术创新与治理实践,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可靠应用,形成安全、可信、可控的发展生态;推动提高国际和国家工程技术标准的可互操作性,降低跨境服务成本;加速实现工程师资格的双边和多边互认,促进人才跨境流动;支持促进南北、南南及三方合作,力行经验互通与技术共济,以工程纽带紧密联结全球创新力量。
携手绿色未来 全球工程界共启新征程
工程作为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和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始终回应着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求。在人类从蒙昧走向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直至今日的数字化时代的历程中,工程师在不断开创历史新纪元的实践中,不仅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物质丰碑,还积淀了极其宝贵的创新、协作、严谨、担当的精神财富。
大会闭幕式上,《上海宣言》的发布成为全场焦点。这一时刻标志着国际工程界正式做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庄严承诺。来自60多个国家的代表共同承诺,以十大工程成就为起点,把宣言中的行动纲领转化为具体实践:在工程设计中严守生态承载力底线,确保每一项工程都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技术创新中聚焦民生需求,让工程科技成果真正惠及普通民众;在人才培养中融入全球视野,培养具备国际合作能力的工程人才;在国际合作中打破地域壁垒,形成全球工程界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良渚水利到三峡大坝,从跨大陆铁路到高速铁路网,从金字塔到国际空间站,工程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线。如今,《上海宣言》锚定新时代的工程文明坐标。当全球工程师在上海许下“凝聚工程智慧、锐意创新,携手同行”的承诺,在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与中国科协的携手推动下,这场盛会必将成为工程技术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新起点。工程技术必将以更主动的作为、更开放的姿态,破解气候变化、贫困饥饿等全球性难题,引领人类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繁荣明天,为人类文明续写更恢弘的篇章。
以上海策源出发 引领全球工程创新浪潮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上海在工程科技领域持续取得丰硕成果,这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从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到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从跨海大桥、越江隧道、大科学设施等重大工程,到大飞机、大型油轮、大型钻探船等一批国之重器;从多模态大模型、智算芯片到药物递送等关键技术加速突破……这些实践不仅展现了我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的积极进展,也为世界工程科技进步与合作贡献了中国力量与中国方案。
面向未来,我国将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引领中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共享创新,不断攻克重大工程科技难题,推动工程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面对深刻演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上海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正积极聚焦具身智能、合成生物、未来能源等前沿领域,强化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技成果。加快推动工程科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化人工智能在项目设计、材料开发、工艺创新和工程建造等全链条的应用,以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赋能绿色建造。
作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变革的关键桥梁,工程科技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围绕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与产业化需求,中国工程科技正加快建设体系化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强化技术可行性论证、原型制造、工艺优化和工程化放大等能力,推动新发现、新技术加速转化为新产品、新产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大工程硕博士培养与产业实践融合,拓宽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渠道,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担前沿创新任务,营造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生态,为全球工程创新贡献持续动力。
共建命运共同体 让工程科技造福全人类
当前,推动工程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已经成为增强发展动能、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成为应对全球性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宣言》体现了国际工程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是一份面向未来的重要契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在全球面临诸多共同挑战的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多边合作是破解发展困局的唯一途径。《上海宣言》倡导的全球伙伴关系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国际工程界通过这份宣言,承诺打破地域、性别、年龄等各种壁垒,推动知识共享、技术互通、人才流动,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粮食能源安全、消除贫困饥饿等全性挑战上协同攻关。
《上海宣言》明确,统筹技术创新与治理实践,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可靠应用,形成安全、可信、可控的发展生态。如今,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球工程科技协作的新桥梁。从工程设计到项目建设,从能源调度到灾害监测,AI赋予工程师前所未有的智能决策能力。AI不仅优化了工程效率,更让全球工程协同进入“实时共创”的新阶段,为工程创新构筑起数字化的“命运共同体”。
《上海宣言》同时提出要以负责任态度突破技术前沿,推动数字、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加速赋能社会跃迁。无论是融合自主导航、样本采集与地外探测技术的“毅力号”火星探测器,展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还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的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引领新材料产业变革并带动全产业链升级,都彰显了工程科技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作用。
未来,随着《上海宣言》各项行动的逐步落实,全球工程界将进一步凝聚合力,以工程科技为纽带,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工程创新带来的福祉。无论是人工智能赋能的智慧城市,还是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绿色地球,抑或星际探索、深海工程带来的未来空间,工程科技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负责任的行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照亮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未来。
当全球工程师以科技之光相互照耀,人类的命运共同体便拥有了最坚实的工程之基。
来源: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