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09.09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发起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鼓励重大基础研究成果率先在我国期刊、平台上发表和开发利用。”这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指明了方向。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为贯彻落实《意见》,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努力探索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之路。
5年来,在“卓越计划”的支持下,我国高水平期刊数量持续增多,部分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学术水平与发文规模同步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集群化办刊改革取得实效,期刊发展生态明显改善,中国科技期刊界的信心得到了空前提升。
“我国已成为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由于我国缺乏高水平科技期刊,此前,不少优秀成果只能‘借船出海’,发表在国外期刊上。面对‘中国人写论文—中国人付费在国际期刊发表—中国人再花钱买电子版’的窘境,打造自己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2018年,中国科协接连召开数次调研会,与相关全国学会、科技期刊及出版机构负责人深入座谈,为推进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凝心聚力。
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为统领,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
“卓越计划”开启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征程。“卓越计划”实施5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据SCI(《科学引文索引》)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已有166种期刊国际学科排名进入前25%;55种期刊学科排名居于前5%;43种期刊学科排名前三;19种期刊学科排名位居第一;5种期刊影响因子进入全球百强……“卓越计划”的实施,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构建我国自主的学术传播和话语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描绘蓝图,规划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路线
建设科技强国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成为中国科技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9年,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按照单刊建设、刊群联动、平台托举、融合发展的原则构建支持体系,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深化出版、运营、评价机制改革,与科技界、期刊出版界同心合力,致力于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跨越式发展。
在“卓越计划”的引领下,各界对创办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认知不断强化,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创办高水平期刊的热情高涨、积极性提升,办刊理念、办刊方式加快与国际接轨。不仅原有期刊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更有一批支撑国家战略发展、引领学术前沿、填补学科空白的高起点期刊快速崛起。
2023年举行的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宣布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的成绩单:以国际最知名的科技期刊收录数据库SCI为例,2018至2022年,我国已有154种期刊国际学科排名进入Q1区(前25%),增加99种;53种期刊学科排名居于前5%,增加45种;37种期刊学科排名前三,增加28种;15种期刊学科排名位居第一;4种期刊影响因子超过30,进入全球百强。在2022年SCI收录数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我国进入Q1区的期刊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
在中国期刊的发文量和影响因子同向增长的可喜势头中,格外令人欣喜的是各大领域“领军期刊”的迅猛发展。《细胞研究》10年蝉联生命科学领域亚洲第一,其发表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力。此外,《光:科学与应用》及其姐妹刊《eLight》分别获得了27.2和20.6的影响因子,显示出卓越的学术影响力。《分子植物》创办之初就组建了由100多名外籍知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化编委会,2020年影响因子超过20,在该领域国际影响力第一。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搭建了面向国际的英文期刊传播平台(MedNexus)。平台主要集合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出版的系列英文期刊,承接了中国科协的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建设项目,主要面向基层医生。截至2023年,该平台收录的病例已达到10.6万篇,阅读量达到1700多万次。平台的建设不仅为临床医生诊疗提供了更多参考和借鉴,而且对国家开展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参考指标。
与此同时,科技期刊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一支年轻专业的科学编辑团队,才是我们取得成绩最关键的因素。我们的人才策略始终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细胞研究》编辑部主任程磊表示。
《光:科学与应用》执行主编白雨虹坦言,“自己大多数时间都在做人的工作,一是保护我的人不被别人挖走,二是努力引进更多人到我的队伍。今年特别欣喜的是中国科协推出杰出青年编辑评选,同时我也呼吁出台更多针对期刊编辑的人才政策。”
如今,一批能力强、业务精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竞相涌现,引领科技人员把论文发表在最适合的期刊上,把中国科研人员的名字写进世界科学殿堂。
目前,“卓越计划”第一阶段已结束,我国头部期刊数量成倍增加,一批优秀期刊跻身世界一流阵营,关键领域期刊布局持续优化,高端成果汇聚能力不断增强。
搭建平台,帮助成果发表回归自主
在“卓越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科技期刊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未来5年,我们要重点针对高影响力期刊数量不足,集约化、市场化、自主化水平不高,论文发表‘两头在外’等突出问题,加快一流期刊建设换道升级,将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在第十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协副主席、《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陈学东这样表示。
在本次论坛上,《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指出,技术和平台建设是制约中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的重要壁垒,也是一流期刊建设的必由之路,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不少优秀期刊往往依托国际出版平台出版发行。目前,我国90%以上的英文科技期刊依赖国外出版平台出版发行。但是随着期刊的不断发展,选题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等问题日渐凸显,改变“两头在外”的情况成为我国科研界、期刊界的共识。
“在这一模式中,论文涉及的所有原始数据都由国际出版机构存储,我国绝大多数期刊没有自己的数据库,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数据资产。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不利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副主任张莉认为,打造中国自己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平台,是解决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问题的关键一环。
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集成,“卓越计划”帮助我国科技期刊搭建数字出版平台,实现了数字出版平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在“卓越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科技期刊自主平台建设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搭建的SciOpen平台已上线86种英文科技期刊、超过2.5万篇文章,用户来自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期刊回归自主后,实现了从订阅模式到开放获取模式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还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交流。”《纳米研究(英文版)》副主编、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训表示,从依赖国外出版平台回归到自主办刊,对保障期刊自主性和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此外,集群式发展是解决当前科技期刊“小、散、弱”问题,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目前,国际主要科技出版集团都采取了学术期刊集团化、集群化的发展策略,这是未来科技期刊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赛道”。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认为,通过集群化建设,能够激发现有期刊的活力,扩大高水平期刊的数量和发文规模,提升整体竞争力。
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尚为单刊经营,少数处于集群化、平台化进程中,集团化尚未获得重大突破,需要不断优化融合发展机制。
为推进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卓越计划”设立了5个集群化试点项目,帮助科技期刊实现品牌聚合,打造规模效应,加快构建我国科技期刊自主产业链条,提升我国科技期刊整体竞争力。
继往开来,引领中国期刊走向世界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认为,“卓越计划”帮助一批具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特征和潜质的期刊走向国际,为构建我国自主的学术传播和话语体系积累了丰富经验。
2024年,“卓越计划”第二阶段实施工作即将开启。目前7家联合实施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卓越计划”提档升级方案。怎样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更大力度助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脱颖而出,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未来,“卓越计划”二期建设将与一期建设基础有机衔接,重点针对高影响力期刊数量不足,集约化、市场化、自主化水平不高,论文发表“两头在外”等突出问题,加快一流期刊建设换道升级,实现从单刊突破向营造集团化和数字化相结合、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期刊发展生态转变,让更多高水平论文在我国期刊发表、更多高质量期刊在我国自主平台出版。
中国科协网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