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电子信息年会“区块链与数据安全”专题论坛举办

发布日期: 2024.04.30

4月26日,多位区块链与数据安全领域的顶尖专家和知名学者围绕区块链、数据安全、大模型安全等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报告,探讨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促进区块链与数据安全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代表参加论坛。

专家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作了题为《网络空间安全—挑战与应对》的学术报告,讨论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内容安全、系统安全、信息物理综合安全和数据安全六类网络空间安全体系中的安全问题,指出数据安全在网络空间安全中的基石作用,展示了网络空间安全在“两化一融合”场景下的挑战,应对方法和关键技术。

浙江大学副校长陈刚作了题为《TableGPT:面向结构化数据的预训练大模型》的学术报告,从分析结构化数据的独特性质入手,介绍了结构化数据预训练大模型TableGPT在数据与指令理解、刚性约束执行、领域知识适配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并结合具体场景介绍了TableGPT的典型应用案例。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徐恪作了题为《从系统安全视角审视大模型安全问题》的学术报告,讨论了大模型安全的科学问题,进一步从系统、数据、对抗三个角度,梳理和定位大模型全链路的安全风险和可能的安全措施,为大模型安全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易珂作了题为《差分隐私下的实例最优性和DP-SQL》的学术报告,讨论对于全局敏感度无限的问题如何设计差分隐私算法,引入实例最优性作为研究这类问题的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介绍了基于此框架搭建的一个DP-SQL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书记祝烈煌作了题为《基于区块链的隐匿通信技术》的学术报告,指出隐蔽通信、匿名通信在保护通信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保护通信行为和通联关系,在特殊应用场景发挥重要作用,并从区块链的隐匿通信的现状趋势、技术挑战、系统模型、科学问题、关键技术、系统应用等方面展开详细介绍。

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常务副院长王美琴在题为《数字安全中密码算法的新型攻击进展》的学术报告中,介绍了Trivium和Kreyvium等流密码算法安全性分析的最新进展,以及单项式预测和核心单项式预测技术等在超级多项式恢复中的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副院长李兴华在题为《“云边端”架构下隐私计算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中,围绕“云边端”架构,介绍三个层面所涉及到的隐私泄露的风险,重点介绍数据安全传输、数据安全存储、数据安全使用中涉及到隐私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技术展望。

清华大学李琦在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防御》的学术报告中,介绍了针对网络协议栈漏洞的攻击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探讨了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来检测和防御隐蔽网络攻击,以及基于人工智能实现数据安全全周期防御的尝试。

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韦韬在题为《DKCF可信框架:大模型从“砖家”到“专家”还有多远》的学术报告中,探讨了目前大模型在专业概念模糊、推理认知残差、反馈循环低效、注意力规模局限与协同链安全缺失等方面的本源问题,提出了DKCF(数据/知识/协同/反馈)大模型应用可信框架。


中国电子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