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科协:因地制宜有所为 对外交流创新篇

发布日期: 2024.06.04

中国科协“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即海智计划,是中国科协联合35个海外科技团体于2003年共同发起的旨在吸引和组织海外科技工作者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的一项具体行动。2017年海智基地工作站建设正式启动以来,甘肃省科协因地制宜有所为,干出具有陇原特色的海智工作新路子,国际民间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写出了新篇章。

“等靠要”的思想怎么破除?抓政策保障促建站

“这个计划、那个计划无非就是一笔普通经费而已”“我们反正没经费,你们给了,我们就建站引才”。地方市州、科研院所、协会、学会、企业对海智工作认识不清,没资金扶持就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找不到激情,“等靠要”思想严重,曾是甘肃海智工作站建站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碍。更加主动地向地方市州、科研院所、协会、学会、企业讲明政策迫在眉睫,特别是必须让大家了解海智工作在打开全球视野、培养国际人才,柔性引才服务当地科技经济融合发展上的好处。

海智计划落地甘肃后,甘肃省科协通过多次走访科研院所座谈宣传、各类学会系统宣传、官网公众号定期宣传等方式,讲清政策好处,切实方便了有关单位参与建站。截至目前,已建成海智工作站45个,柔性引进人才近百人,助力甘肃打造开放创新生态,深度吸引海外科技人才的同时,国际民间对外科技交流合作迈出了新步伐。

“资金实施应该参照哪些文件?有没有更细的依据?”随着海智工作站建设走向深入,制度完善工作迫在眉睫。2022年,中国科协要求地方科协应出台自己的海智工作实施意见,这与甘肃省科协“以制度保障工作效能”的想法不谋而合。

2023年,甘肃省科协印发《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加强海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甘肃海智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之后的短短一年间,甘肃省新增申报海智工作站建站单位数量超15个,政策更清晰的背景下,各方建站积极性大幅提高。

“盘子小”的难题怎么克服?抓示范引领提效能

财政投入有限、柔性引才任务重,决定了甘肃海智工作的“摊子”不能越铺越大,甘肃省科协的方法是抓示范引领。2018年,甘肃省科协创新性实施海智计划示范项目,即海智工作站在自愿建站的基础上,逐渐不再补贴经费,所有经费经各工作站申请,全部用到具体柔性引才项目中去,直击“关键”。

示范项目实施后,各工作站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资金直接扶持柔性引才项目,真正抓住了科技创新的“关键”。截至目前,甘肃省科协已实施海智计划示范项目49个,累计投入资金564万元,柔性引才工作持续走深走实。

“经费缺”的桎梏怎么打破?抓资源共享“有所为”

科技创新是海智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之一,既然创新就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这注定海智工作效能提升必须持之以恒,找到新的突破点迫在眉睫。横向、再深入开展海智工作,免不了面临经费困难,如何突破困难实现海智工作效能再提升?

要因地制宜,在争取各类海智资源上有所为,鼓励支持海智工作站围绕甘肃省“四强行动”,拓展海外“朋友圈”,争取再建一批对外科技交流渠道、吸引一批海外人才、促成一批科技合作。2023年,甘肃省科协多次对接中国科协,通过积极请示汇报、主动邀请指导,不断争取各类科技交流活动落地甘肃。同时,甘肃省科协抓住港澳台地区与内地科技交流合作机会,锤炼大型活动举办能力,为承办大型对外科技交流活动做准备。2023年8月,由中国科协指导、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31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办,海峡两岸5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聚焦“区域交通整合”“智慧交通发展”“韧性交通推进”“交通设施运维”四个专题论坛和青年论坛建言献策;2023年10月,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在甘肃张掖举行,海峡两岸300余名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出席,共同探索科普工作方式方法,培育科技创新文化,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科学素养,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情感认同。

甘肃省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王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