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协坚持开放协同,激发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新动能

发布日期: 2024.05.10

凝聚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服务产业科技创新、区域科创能级提升,这已经成为科协组织的重要使命和职责。近年来,上海市科协系统紧扣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应对国际新形势给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上承中国科协任务,下接区域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和作为,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在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打响“科创中国”品牌,助力科创高地建设。在上海市的核心城区,由江苏路、凯旋路、长宁路和延安路高架围合而成了“上海硅巷”科创街区,面积1.4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聚了新微智谷、华为联通创新示范中心等10多家创新载体及500多家科技企业。“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是长宁区在2021年获得中国科协授予“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之后的深化和延伸。伴随着“科创回归都市”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的涌现,2022年7月,上海市科协启动探索“科创街区”试点建设工作,提出通过打造一批学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叠加”的新型工作载体,旨在切实服务上海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同年10月,长宁区发布《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试点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将建设成为城市更新的样板间、AI(人工智能)引擎综合体、科创文创生态圈,推动科技创新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迈进。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长宁区积极推动以微电子产业成果孵化为“范例”,建设从上海微系统所技术研发,到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中试转化,再到新微集团投融资与产业化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全周期孵化培育”新模式。目前,已培育了科技型企业上百家,其中沪硅产业等已成功在科创板、创业板上市。

在上海,“科创中国”正成为上海市科协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又一工作品牌。近几年,市科协发挥“科创中国”服务平台的示范效应,在7个区推进试点城市建设或培育,推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1家单位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基地,推荐49个技术项目、科创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融通组织入选系列榜单,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作为全国首批、上海首个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区,杨浦区科协联合上海技术交易所探索培育细分产业领域技术券商样板间,建立以价值发现为核心的“技术券商”全链条服务模式。通过3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科技成果的“收集、筛选、策划培育、推介撮合、挂牌交易、孵化”链条式服务。目前,已建成7个技术券商服务平台,完成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挂牌45项,金额超4.15亿元。杨浦区科协还通过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长三角“科创中国”试点建设形成合力。2020年8月,杨浦区倡议并推动了长三角首批5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共同成立“科创中国”长三角区域创新组织。1年后,该组织扩容更名为“科创中国”长三角协同创新组织,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长三角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共同体。

“科创中国”青年创业榜单U30是中国科协面向全国和海外,寻找和选拔青年创新创业者,搭建青年与政府、社会及投资机构对接与交流的重要平台。2021年起,在中国科协指导下,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上海市科协、松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长三角区域榜单征集活动,并配套举办榜单发布、项目路演等活动,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展示与交流的空间,有效对接产业与资本等资源,加速青年科技人才科研成果的落地实施。2届“科创中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青年创业榜单U30及同步开展的星耀G60创业榜单,共吸引了数百位创新创业人才踊跃报名,2年来共遴选出了120名科技创业者入榜。已有不少入榜企业成功与创投机构签约,各投资机构将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业务辅导、产业资源、产品研发、人才管理等各类支持与导入,陪伴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如今,上海市宝山区“环上大”科创街区、奉贤区“东方美谷”、青浦区“长三角数字干线”等新兴科创高地的建设中,都留下了科协系统搭建合作平台、输出科技智慧的身影。与此同时,上海市科协还积极促进学会创新资源与区域需求融合,组建了27个科技服务团,打造“科创服务直通车”“在线支援团”“充电赋能专项行动”等新型协同创新服务组织或工作载体,开展技术对接交流817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248个,合作签约1106项,实现成果转化810项。

二是打造“国际科技会客厅”,助力科创“双循环”。2021年6月4日“世界环境日”前夕,一场汇聚了申能、中国宝武、博世、联合利华等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来自政策研究部门、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上海科学会堂,共话双碳之道。企业代表从生产、生存、生活等方面分享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先进理念和低碳减排创新实践,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研院、同济大学、环境能源交易所、伦敦大学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从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国际合作角度进行了互动研讨。

“国际科技会客厅”活动是上海市科协应对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形势和新常态的新举措。以“国际科技会客厅”为平台,市科协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科技组织等合作,打造国际科技交流“双循环”格局,发展出涉及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创新服务等多方面的项目矩阵,为上海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觅新机、开新局。在“国际科技会客厅”里,欧莱雅中国与陈赛娟院士团队合作建立“欧莱雅中国院士工作站”,打造上海首家设在世界500强外资企业的院士工作站,双方不仅将合作开展科研攻关,还将联合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市科协联合德勤中国举办“企业数字化转型高峰论坛”和创新主题峰会,发布《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趋势展望》报告并形成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建言;与蔡司、腾讯连续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趋势报告》,呼吁社会各界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视,为大众提供专业的、切实可行的近视防控行为指导;与联合利华携手开展 “清塑行动”,通过市、区、社区三级科普网络推动清塑示范项目落地,促进塑料回收和循环利用……

上海市科协还积极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助力中国科技创新。在2021年举行的第18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上,上海-丹麦科技合作论坛邀请了10余位中丹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会,上海市科学技术研究所协会、上海科技政策研究所与丹麦数字化研究所就合作开展数字化转型培训和相关教材出版达成初步意向;上海电气、上海泰胜与丹麦、挪威海上风电场。此外,中俄智能制造论坛、中德物理学者论坛、上海城市数字化发展国际科技论坛等国际和双边学术交流活动,也吸引了中外院士专家、顶尖学者参与。走出去、引进来,市科协还与20余个海外科技团体等建立联系与合作,推动中国科协海智工作基地、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际研发社区等载体建设和发展,与浦东新区联合主办自贸区“海创汇”活动,吸引39个国家和地区近3800个项目参与,广泛辐射吸引海外科技人才。

三是打造高端智库,助力产业突破“卡脖子”。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的2019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院士圆桌会议格外引人关注。这场汇聚了诸多院士专家的会议,公布了《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共分六大部分,分别是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先进光刻工艺发展趋势、逻辑工艺技术、存储器技术、超越摩尔特制化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希望借鉴ITRS/IDRS模式,结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际,为产业发展提供帮助。与会专家认为,自2000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前面临中国集成电路发展的新阶段,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和国内企业发展特点,并接轨国际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路线的中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是意义重大且相当急迫的任务;同时,集成电路是一个国际性产业,制定路线图有助于加强中国与国际产业界的合作。

制定《中国集成电路技术路线图》是上海市科协发挥人才优势、打造高端智库、助力产业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由相关院士牵头组建市科协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专业委员会,每年举办院士圆桌会议,聚焦基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领域开展集智攻关。此外,上海市科协还紧扣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激励、创新创业生态等重大问题,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决策咨询课题研究,围绕光子大科学装置、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形成一批针对性建言。依托人大、政协等平台拓宽建言献策渠道,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市科协系统提供决策咨询报告1800多篇,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2200多项,在党和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建立畅通稳定的双向通道。(作者:耿挺 编辑:刘彦岑)

上海市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尹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