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青年科学家沙龙在京举办

发布日期: 2024.12.03

11月29—30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硅酸盐学会承担的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青年科学家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2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沙龙活动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任雪红担任执行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张增起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武汉理工大学刘云鹏围绕“水泥碳中和路径创新与实践”主题,从水泥生产过程碳排放构成与形成机理、水泥基材料碳减排技术路径等方面介绍了碳中和路径与实践,并对熟料的水化与胶凝能力、低碳熟料多元矿相的胶凝能力提升、低碳熟料生产、低碳水泥应用技术等进行展望。与会青年科学家就碳矿化材料在海洋条件下的应用前景、未来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等提问交流。同济大学任强以“基于全组分特征的高性能混凝土低碳设计”为题,从多元固废低碳胶凝材料设计、低碳高性能混凝土多层次组分协同设计、数据驱动混凝土低碳设计等角度,提出水泥混凝土高效减碳的思路。与会青年科学家就有机助剂辅助协同设计、AI运用到材料研究等提问交流。张增起作“多源地缘性工业固废协同建材化利用原理与技术探讨”报告,从现状与瓶颈、稳定化利用原理、应用技术与案例等出发,介绍了工业固废建材化利用情况,并对多源地缘性固废协同利用基础理论、低碳土木工程原材料高品质多元化调控等进行展望。与会青年科学家就赤泥材料的落地应用提问交流。

自由发言环节,青年科学家们围绕建筑材料低碳利用技术的未来趋势、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根本出路、功能建材的可行性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对话交流环节,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发洲、济南大学教授程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教授张文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王栋民、清华大学教授孔祥明等专家,针对低碳建材/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的界定、水泥材料发展四十年的变化、社会人才激励机制等,与青年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

会上,青年科学家提出了应确立建材的单位碳排放基准、明确建材的碳核算节点、规范低碳建筑材料的定义等观点。大家一致认为,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的界定标准还不明确,在减碳的同时应减少能耗、提升建筑材料寿命,建材行业双碳发展应保持工程与科学并重。会前,青年科学家们赴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绿色低碳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举措。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