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召开。《重要学术会议指南》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出席会议,董尔丹院士等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重要学术会议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项目支撑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以及《指南》项目组成员等参加会议。 会上,指导委员会专家听取了《指南》五年工作汇报,审议并通过了《<重要学术会议指南(2023)>实施方案》《<重要学术会议指南>指导委员会组成与职责》,与会委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指南》的服务策略、评估机制、实施周期、会议类型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张桂华对《指南》历经5年探索与实践,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为更好推动《指南》相关工作,一是要高站位谋划,《指南》工作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立足于科技教育人才贯通发展,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开放创新生态构建的战略格局下进行谋划。二是要高质量推动,要持续优化重要学术会议征集遴选机制与流程,联动国际促进开放科学,遴选国内外精品学术会议,使入选《指南》的重要学术会议真正成为学术高端引领典范。三是要做好数字化服务,将《指南》工作全面融入“智慧科协2.0”建设,构建高端学术会议资源和科学知识传播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手段推动《指南》高质量服务。四是要提升品牌影响力,按照学科领域团结凝聚有学术影响力的科学家,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前沿重点领域遴选推荐高质量学术会议,凝练高质量学术成果,强化数字化传播,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创新。 干勇表示,五年来,《指南》在中国科协党组的领导下,指导委员会同仁的指导下,在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的具体推动下,征集机制、学科分类、流程规范等基础支撑不断完善,数字化、国际化与品牌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欢迎。为进一步做好《指南》工作,一是要服务“国之大者”,聚焦党中央重大部署,汇聚国内外顶尖学术会议,建设学术创新高地,集聚高端科技人才,为科技工作者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找准主攻方向,开展原创新引领性攻关创新,建功立业搭建平台。二是要服务外交大局,发挥民间科技外交主渠道作用,将更多高质量国际学术会议信息传递给我国科技工作者,服务科技工作者参加国际顶尖学术会议,传播中国科技界声音,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应鼓励国内国际联合推荐国际学术会议,推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三是要强化传播促进学术繁荣,把握“智慧科协2.0”建设机遇,强化学术会议资源数字化集成与传播,扩大科学知识辐射共享,活跃学术氛围,涵养学术生态。 为促进科技领域学术会议规范管理与繁荣发展,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自2018年起连续五年发布《指南》。累计组织中国工程院和171家全国学会/学会联合体参与推荐,累计动员2643位院士、专家参与推荐,年均推荐学术会议721个。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安永新 |
-
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