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至15日,内蒙古科协科技教育和创新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全国“英才计划”内蒙古学员暑期综合实践研学活动,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分校的英才学员和辅导教师30余人来到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走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明安图观测站和自治区科协对口帮扶的哈夏图嘎查,实地开展天文观测和民俗生态研学活动。 13日,研学团首先来到了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明安图观测站,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范瑾教授的带领下,实地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明安图观测基地和拟建的世界最大研究太阳射电望远镜。 范瑾教授现场讲解射电望远镜工作原理和基地已经开展的科普研究项目,细致解答学员提问。参观过后,范瑾教授为学员们做了题为《射电望远镜——草原天眼的眼睛》的科普报告,围绕射电望远镜工作原理、太阳射电研究现状、我国射电望远镜对国际天文研究的贡献等方面内容,以大量详实的数据和珍贵的图片视频资料,为学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天文科普课。范教授的精彩讲解激发起学员们对太阳和射电望远镜的浓厚兴趣,讲座结束后学员们长时间围绕在老师身边提问不肯散去。 14日,学员们乘车前往元上都遗址和多伦湖,对蒙元文化和湿地草原生态进行实地调查研究。通过聆听讲解员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阐述和实地调查草原生态建设,让学员们深刻理解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内蒙古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意义。夜晚,在研学基地老师的带领下,学员亲手组装单筒式天文望远镜,并进行了夏季观星活动。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夏季大三角”星群中的一颗颗明星,在学员们亲手组装的望远镜中显得格外清晰美丽。许多学员第一次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中的天体,学员中不时发出阵阵欢呼,一颗颗向往科学、憧憬科学的种子正在学员心中生根发芽。 15日,学员们来到了正镶白旗哈夏图嘎查,走进牧民之家,穿上蒙古袍,亲身体验放牧挤奶、搭建蒙古包、摔跤、射箭等蒙古族牧民生活文化习俗。学员们在牧民的指导下亲手搭建蒙古包,看似简单的结构却让城市里的孩子们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在搭建过程中,不仅体会到蒙古族先民的智慧,更进一步加强了学员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在接下来的摔跤活动中,学员们与当地纯朴的牧民一同体验原始摔跤文化带来的冲击,在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中不断增强学员们的民族自豪感,深刻感悟蒙汉一家亲的强烈共鸣。 英才学员们表示这次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太阳射电天文望远镜,探索天文知识的奥秘的天文科普实践,亲身感受到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让我们明白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才能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本次研学活动是内蒙古“英才计划”系列活动之一。“英才计划”是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发现一批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未来,自治区科协科技教育和创新服务中心作为“英才计划”自治区管理办公室,将持续发挥“英才计划”在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向往科学、崇尚科学浓厚氛围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科普助力“双减”和科普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活动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研学基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教育资源,不断拓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覆盖面,努力丰富青少年科技教育内容,创新活动开展形式,为内蒙古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全区青少年科学素质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乔予莘 编辑: 赵乐文) 内蒙古科协供稿 责任编辑:张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