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办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十周年发展论坛在北京化工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军,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外科学系主任陈孝平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辛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国务院台办交流局二级巡视员赵芳以及国务院国资委党建局、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国铁集团等主办单位、支持单位有关同志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王松光主持。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于2012年由时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希亲自谋划创办,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主办,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港澳办、中国科学院、国铁集团为支持单位。10年来,主办单位、支持单位、各地科协和教育部门、71个分营承办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10000多所(次)营员派出中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组织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十万多名青少年直接参与活动,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谭天伟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从2013年起在科学营里作名家大师报告的感受。他表示,科技工作者应当为青少年点亮科技的灯塔,高校应当继续通过高校科学营的平台,释放优质科教资源的活力,推动科研和教育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并实现开放共享。 陈军在致辞中结合自己30年来从事科技教育工作的经验体会,分析了科普和高校科学营对于乡村振兴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希望科学营能够面向世界,增强各国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陈孝平在致辞中指出,高校科学营活动搭建了一个连接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平台,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人格的发展。要推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科学兴趣,服务国家创新战略。 北京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言军,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吴静怡,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勇胜,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姜军,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勃,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焦维新,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蒋建科等分别代表科学营省级管理单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和媒体发言。他们表示,高校要更好履行社会责任,主动服务国家人才战略,以高校科学营为平台推动科研和教育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科研院所和企业具有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丰富资源,应当加强协同开放,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前沿科技,在科技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科技工作者应当在科普战线发挥更大作用,建功新时代。 游森表示,高校科学营活动十年来成功探索了高校和中学协同育人之路,要始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等紧密结合,继续加大对县中学生的关注力度,助力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小学科学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辛兵表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对国家有意义、对青少年有意义、对高校有意义”原则开展科学营工作,实现对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的“双引领、双服务、双获得”。她希望各省积极推广“政府推动、高校院所企业与中学联合育人,科学家主导、中学科技教师协同及研究生志愿者助力”模式举办属地科学营,实现省、市、县全覆盖,促进科技资源科普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要健全制度,发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大手拉小手开展科技教育。 论坛上,高校科学营主办单位领导向科学营十周年优秀组织单位和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颁发证书。本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开展,各省区市科协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负责人、港澳地区有关机构负责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学营承办单位有关负责人共计约400人参会。高校科学营十周年主题展览同期举办。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报道。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供稿 责任编辑:陆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