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青年委员会承办的第二期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岐黄论坛以线上直播形式举办。该论坛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宗旨,秉承“传承、创新、发展、共享”的理念,参考《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实施方案》,专门搭建青年岐黄学者学术交流平台,服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支持项目”。本期会议邀请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张俊华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钟丽丹教授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樊官伟教授三位首届青年岐黄学者做主题报告。会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刘玥主任医师主持。 张俊华,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监局中医药循证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首届青年岐黄学者张俊华教授以《循证中医药研究实践:从系统评价到核心指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中医药学与循证医学从碰撞走向融合,历经20多年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临床试验透明化、证据转化规范化和医疗决策科学化进程。基于实践中问题,需要进行理论层面的思考,并加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循证评价方法创新。张俊华教授带领团队,针对中医药临床证据转化缺乏信息化证据平台问题,建立了EVDS系统;针对临床试验指标问题,开拓中医药核心指标集(COS)方向,相关技术为中医药高质量证据生产和高效率证据转化提供支持。 钟丽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医学及生物医学主任、首届青年岐黄学者钟丽丹教授以《深耕临床研究 构建中西协作的国际化平台》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钟丽丹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学、消化、免疫及妇科的中西医协作治疗以及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研究。她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介绍中药复方在香港及多伦多的研究过程,阐述中西医协作在海外地区的临床研究切入点。她积极与国外各大学结合医学中心,包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西医学结合中心,多伦多大学结合医学中心及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替代医学中心合作交流。担任以上三所国际知名大学的访问学者或教授,开展国际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基于目前已经有的指南形成的路径,继续优化,并推动中医与西医及其他临床专业的合作临床指南。明确结合医学中,中医的角色及不同疾病中发挥的作用,制定结合医学针对特定疾病的临床指南及路径,为中医药国际化作出贡献。 樊官伟,高层次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首届青年岐黄学者樊官伟教授以《基于病-证-方的中医药防治射血分数保留心衰研究》为题进行了汇报。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是当前世界面对的一大医疗难题,临床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其临床表现是一种多离散表型的异质性综合征,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共病是其重要特点,使得目前单靶向药物的疗效不佳,这为以“整体思想”和“多靶协同”为特点的中医药干预HFpEF提供了可能。针对此,樊官伟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以疾病队列为基础的中医证候学分析,明确了“气虚血瘀”是HFpEF的主要病理环节,进而探讨了益气活血复方的药效和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HFpEF提供了科学证据。 中华中医药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唐志荣 |
-
11-29
-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