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中国科协倡议,聚焦企业复产的关键领域、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区域经济的发展瓶颈,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联合相关单位于3月至5月举办“中国冶金材料大讲坛”视频公益讲座,主题为“科技推动冶金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 3月30日上午,“中国冶金材料大讲坛”开讲,首期讲坛特别邀请干勇、刘玠、王海舟、王国栋、殷瑞钰5位院士,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剖析行业发展问题,互动交流发展思路。中国科协先进材料学会联合体副主席、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主持首场报告会。 3月30日,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干勇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冶金人工智能技术分会主任委员刘玠院士分别作题为《疫情时期及之后冶金行业的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推动冶金工业变革》的战略发展报告。 干勇院士就世界工程科技发展趋势、未来全球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的深刻变革以及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和机遇并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分析疫情对钢铁行业的影响,指出疫情过后钢铁企业将面临库存高企、成本上升、资金承压、效益堪忧等问题,未来智能制造、实质性联合重组、低碳技术、环保改造等将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方面。干勇院士对钢铁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有序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十五字”建议。提问交流环节中,他针对中小企业面对疫情如何生存、钢铁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刘玠院士从人工智能的由来和发展原因谈起,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冶金工业的应用案例,包括远程管控一体化、可视化工厂、高度自动化和操作无人化(UACS)、冶金工业数据收集及筛选、人-机-料-资金-信息的一体化、冶金智能制造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他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但目前还处在“弱智阶段”,不能夸大其作用,建议应抓住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生态环境建设、数据积累,同时推进应用领域的开发。 3月31日,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王海舟院士、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分别作题为《冶金技术未来发展展望》、《质量基础支撑体系助力冶金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 王海舟院士从国家质量基础支撑体系的战略出发,分析我国冶金材料产业面临的挑战,详述我国以评价为导引、标准为基础、数据为依托的冶金材料产业质量基础支撑体系构架,以及评价、标准、数据三者的关系。他还就标准国际化、认证、评价等问题回答了观众提问。 王国栋院士从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绿色、智能、高质、服务”战略转型角度出发,对我国冶金工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享了12项影响冶金工业未来发展的前沿关键技术。对观众提出无头轧制技术推广难点问题,他说关键在于智能化,建立炼钢、连铸、轧制一体化的动态数字孪生模拟最为重要。 报告会在线观看人数已超过2万人次,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欢迎。此外,全国工商联、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广东等地方科协、部分全国学会、冶金高校、辽宁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省多个园区、鞍山市、太钢团委、中信特钢研究院等几十家相关单位组织进行了集体收看,有些单位还设立了主会场和分会场。其中鞍山市、海城市组织各县(市)区科协、园区科协、企业科协集中收看,后续计划组织相关机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围绕当地冶金产业现状、转型升级及产业发展就报告开展讨论。 鞍山市各分会场 辽宁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组织收看 4月2日、7日,殷瑞钰院士分别作《未来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战略思考(上、下)》两场报告。后续计划分期推出材料和产品技术、工艺技术等多方面的专题报告会。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中国金属学会供稿 责任编辑:吴俣桐 |
-
02-18
-